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中国中免领军、王府井、格力地产追随!还有谁可能拿免税业务牌照?。
近期免税行业频传喜讯,先有格力地产拟收购珠海免税,后有王府井、百联股份等百货公司获批、申请免税牌照,再有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大幅放宽。随着国营百货公司入局,免税行业也迎来了“鲇鱼”的搅局,那么如何判断哪些国营百货公司能率先实现抢滩登陆呢?
与此同时,作为国内免税行业的王者,中国中免未来还有多大成长空间呢?近日中免披露了上半年业绩快报,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公司也抓住了线上及海南离岛机会,二季度业绩显著改善,单季实现营收116.7亿,同比增加10%,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同比增加8%。7月17日,中国中免开盘不久即涨停。
百货转型入局抢滩免税市内店
上月王府井获批免税牌照,国人出境市内免税预期此起彼伏。此前,国内免税行业主要集中在海南离岛免税以及三大机场口岸免税,市内免税基本一片空白。今后,市内免税有望拉开大发展的序幕:
一方面,市内店比机场店更为便捷,游客无需安检便能参观,大幅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让消费者能更好地体验珠宝、手表、衣物等需要试穿的大额精品,进而提升市内店的客单价,像三亚海棠湾的客单价就要比机场免税店高2000元-3000元;另一方面,市内店租金要比机场提点低不少,对于像中免这类的免税运营商来说,它们有足够动力做大市内免税。从韩国经验看,市内店有主要的免税渠道,目前大约占韩国免税市场85%的销售份额。
免税行业以规模取胜,中免旗帜鲜明,为何市内免税还要引入“鲇鱼”?原因在于,当前国人奢侈品消费外流严重,2019年海外奢侈品消费高达1500亿美元,同期国内免税消费额仅500亿元,高层有意通过免税引导消费回流。但如果任由中免一家独大,管理及效率方面难免会受影响,为了激发市场活力,适度放开牌照合情合理。但免税行业不会就此导致过度竞争的格局,毕竟作为免税行业上游的“香化”、精品供应链不在国内,免税运营商过度竞争会导致利润让渡到国外上游厂商,有悖于消费回流的初衷。
而市内免税牌照为何会开放给地方国资百货公司呢?因为从业态上说,免税零售和有税百货其实有非常多的共性,包括品牌、品类、客群、场地等均高度重合。考虑到目前百货业亟待转型的现状,用免税来推动其实是合时宜的。从这个角度讲,地方百货公司获批市内免税业务后的牌照价值,根源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出入境客流情况,由此推断,未来市内免税牌照大概率花落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北上广区域,这也解释了为何王府井、百联股份、广百股份三家百货公司近期会受市场热捧 。
5月以来,王府井涨幅达到400%,即便是尚未获批免税牌照的百联股份和广百股份,5月以来的涨幅也超过100%。对于这三家公司,传统百货主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挖掘空间,牌照价值才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根据笔者粗略测算,2025年北上广三地市内免税的规模预计分别达到210亿、280亿、30亿,对应利润体量分别约为42亿、55亿、6亿。因此,如果百联和广百的免税牌照最终落实,其股价或许还有潜在空间。
免税龙头中国中免地位无可撼动
即便有地方“鲇鱼”的入局,这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免税行业有限竞争的局面。市内免税的蛋糕,大概率还是由中免来独享。例如之前的机场免税,尽管刚开始时有中免、珠免、海免、日上等多家运营商,但时至今日,中免也通过经营效率胜出,并将日上和海免收入囊中,成为机场免税的最大玩家。中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咖位和垄断,以及强大的议价能力和商品采购能力、先发者优势等等,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内免税乃至国内免税领域的霸主地位。
目前中免的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海南离岛免税以及机场免税。其中,机场免税业务由于位处核心枢纽,机场方面收取的保底租金和扣点率非常高,因此虽然北上广三大机场免税店2019年也贡献了中免过半的免税收入,但实际贡献的净利润却不到15%的占比。考虑到机场庞大的出入境客流,以及未来作为市内店潜在的提货点,机场免税对公司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海南离岛免税一直是公司业绩的主要贡献,在今年免税消费放开的政策刺激下,三亚免税店收入增速大幅超过往年,预计全年有望达到60%以上,而且随着2022年海口免税综合体的建成,届时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外,市内免税的爆发,中免大概率也将分一杯羹。整体看,未来几年中免持续沐浴在高光时刻,到2022年时公司整体利润规模有望接近百亿!
附表重点企业财务与估值情况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