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关系到每个人!猪肉下跌引发“蝴蝶效应”CPI创11年新低。
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我国CPI就从“8年新高”到了“11年新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月份全国CPI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5%,涨幅较9月回落1.2个百分点,创2009年11月以来最低。
这个增速低于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25家机构对10月CPI同比涨幅的平均预测值为0.87%。
而在今年1月,CPI还以同比5.4%的涨幅,创下8年来新高。
对于10月份CPI涨幅乏力,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分析指出,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翘尾因素减少以及猪肉价格由升转降的影响。
10月以来,我国食品价格涨势明显走弱,尤其是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对CPI下拉作用明显;同时,翘尾因素大幅下行0.90个百分点,叠加基数大幅上行0.80个百分点。她表示,当前,市场供求总体稳定,物价将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猪价领跌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唐建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CPI涨幅收窄显示了消费需求的相对偏弱。
“10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涨势显著走弱,周频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走低。”唐建伟表示。
综合来看,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9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CPI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由升转降,影响CPI下降约0.4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国庆中秋假期居民出行增多,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则有所下降。
从同比看,10月CPI涨幅比上月明显回落。特别是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7.0%,降幅居首;同比价格为近19个月首次下降。
其他食品方面,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继续下降,且降幅持续扩大。鲜菜、牛肉和羊肉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幅也有所回落。
据了解,猪肉价格下降是CPI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从9月初的48.28元/公斤降至10月底的38.85元/公斤,降幅达到19.5%。
当前,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39.26元,跌破40元大关,并连续10周出现下降。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建投产了1.25万个规模猪场,1.34万个空栏规模猪场复养。
到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达到3.7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4%;能繁母猪存栏达到3822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6%。
“今后一个时期,猪肉供应形势会越来越好,有信心实现全年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的目标。”魏百刚表示。
今年CPI或均保持低位
在中金宏观团队看来,受猪价回落影响,CPI大幅下降,这样的下行趋势或延续到11月,至年底前,CPI可能进一步下行。
“生猪产能恢复进程加快,高基数效应叠加供给增加,未来猪肉价格大概率仍保持回落态势,并带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收窄。此外,季节性因素和气候因素消退将导致蔬菜和鲜果价格上涨不可持续。”招商银行研究院的报告显示。
招商银行研究院指出,受需求逐步回暖,季节性因素带动肉类价格与果蔬价格一定程度反弹,但考虑国内供给面临的条件良好,整体物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情况。
非食品方面,国内“宽信用”政策将对非食品价格构成提振。虽然消费逐步回暖带动部分行业价格回升,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的限制下,CPI非食品分项同比也难以大幅反弹。
展望整个四季度CPI走势,中信建投证券指出,今年以来CPI同比大幅回落主要受猪肉价格高基数影响,6至7月受到季节性因素和汛情影响出现阶段反弹。
未来核心通胀率在消费恢复中预计有从低位小幅上行可能,但猪肉价格仍将是拉动CPI回落的主要动力,四季度CPI同比最低或回落至0.5%以下。
唐建伟则表示:“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很可能会在1%上下波动。一方面,猪肉价格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另一方面扣除食品价格的核心CPI一直在低位徘徊,需求不足将抑制物价涨幅。此外,翘尾因素在接下来几个月会逐步回落。”
光大银行研报也指出,10月CPI同比将会是年内低点,但预计11、12月将小幅度回升,全年CPI同比在2.6%附近。
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冲击
尽管CPI年内或处于低位,但在经济学家看来,物价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物价走低不改变经济复苏趋势,宏观政策以稳为主。”在唐建伟看来,虽然食品价格回落导致CPI走低,由于需求正在逐渐恢复,CPI进一步降到负值的可能性较小,不存在明显的通缩状况。三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恢复到中高速,宏观政策难再加码,将以稳为主。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也认为,通胀数据对货币政策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提前收敛,为未来预留了空间。预计会保持目前水平,进一步收紧的可能也不大,因为与疫情共存的经济复苏有脆弱性,疫情反复会带来经济复苏的不确定。
10月15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表示,当前,疫情对经济冲击的高峰已经过去,但是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更加灵活适度,更加精准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平衡好内外部均衡,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