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如何评判上市公司的产品吸引力?。
投资一家上市公司,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看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具备何种程度的吸引力,对客户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这种价值的评判,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维度。从当下来说,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客户基本的使用价值外,更需要具备情感价值,才能构建自己的核心护城河,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很多产业来说,大致经历了供不应求、供需平衡、供过于求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是大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企业产能的释放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决定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中国经济早前的阶段,也就是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的时期,上市公司比拼的是谁“有”,“有”完胜“无”,新的产品出来了,比如你生产黄金、药品,别人生产不出来,那你就完胜别人,企业业绩遥遥领先。A股市场无论哪个行业,只要企业先生产出了满足客户的产品,就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就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医疗健康、日用化工,只要先于别人生产出了产品,就是“有”,就具备护城河。
在这个阶段,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满足了客户对使用价值的需求。而在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阶段,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如何能脱颖而出呢?一句话:满足客户对性价比的追求。比如同样的产品,使用价值都差不多,但是我价格更便宜,那性价比就凸显出来了,这就是价格战的一个表现形态。但中国老百姓收入水平提升上来之后,仅仅靠压低价格增加性价比的时代也过去了,消费者还需要企业的产品具备使用价值和性价比之外的另外价值,比如品牌、知名度高。通俗一点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我使用了你的产品,还让我有面子、觉得至少是有品位的人才使用的产品。
这个阶段,针对消费者的这种产品使用体验诉求,上市公司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品相”,也就是品牌度和美誉度,企业除了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外,还会通过广告、社群运营等多种传播形式,让自己的产品内涵不断得到提升,塑造所谓“头部效应”。
“头部效应”的出现,与中国经济各个产业的集中度加速提升息息相关,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催化,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头部效应”,只有做到一个行业的老大,才能生存和发展,要不就面临倒闭或者被收购兼并的命运。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上市公司的产品要对客户具备吸引力,必须具备品牌效应,比如乳业、化妆品、高端白酒,基本上每一个细分行业都会出现一个绝对的龙头。
很明显,这个阶段的企业产品,早已摆脱了单纯满足客户使用价值的需求,转型性价比、荣誉感、身份感等社会化情感需求,企业产品打上了人格化的标签,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一代的崛起,所谓的Z世代,让个性消费、定制化消费、人格化消费成为潮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调性”,符合消费者的人生追求和气质诉求。
随着智慧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万物互联走进现实,未来的世界,上市公司的产品要满足客户需求,还必须抢占用户心智,能够直接抵达用户的心灵深处,满足消费者心灵的诉求,比如社交新产品满足人排解孤独、交友的需求,高端消费品契合消费者品质化生活的需求,移动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终身学习的需求,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未来的企业产品,越来越需要满足客户精神层面的需求。
未来已来,呼啸而至!在“智经济”时代,上市公司的产品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都要满足,这是消费升级的大时代,也是产品升级的大时代。作为投资者,我们在考察一家上市公司,尤其是消费类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对消费者的黏性和用户体验如何,不得不考虑到未来的消费趋势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