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可口可乐、宝洁都宣布涨价!大宗商品涨价不止会出现“超级通货膨胀”吗?。
近日,国际巨头接连宣布涨价。4月20日,可口可乐表示将提高饮料价格。4月21日,国际日化巨头宝洁表示,将从今年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为5%-9%不等,并表示这可能是更大范围商品涨价的预兆。
这两家国际巨头涨价的原因都指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之近期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再次大流行,这引发市场对全面通胀是否到来的担忧。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加快上涨,成为推高多国物价水平的共因。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需求更趋活跃,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有着实际支撑。不过,当前全球经济远未达到正常水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高,泛滥的流动性也是重要因素。
疫苗接种正在全球推广,美国疫苗接种率遥遥领先,在经济加快复苏的过程中,3月中旬美国继续出台1.9万亿美元纾困刺激法案,还将推动超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落地。美国宏观政策外溢性明显,通胀预期尚未推动其国内政策转向,却引发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加息。
全球市场对通胀的讨论焦点: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但是,消费端的通货膨胀已经消失很多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极尽各种宽松手段,意在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但是消费端的物价水平始终难以达到2%的政策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流动性创新高,但对于是否出现“超级通货膨胀”,市场依然存在严重分歧。
需要指出的是,以CPI为代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难以衡量全部通货膨胀。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大宗商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这种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会加剧贫富分化,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分化的物价水平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且超出政策目标,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央行已经率先加息,前期宽松政策有所收紧。
这三个国家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处于高位,同比涨幅分别为6.10%、16.19%、5.79%。食品和能源是推高这些国家物价的主因。
4月8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数据显示,3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录得118.5,环比上升2.1%,该指数连续第10个月上升,并且攀至2014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去年疫情在全球蔓延,粮食产能受限、贫困人口增多,引发了较普遍的粮食安全担忧,多国限制粮食出口,这些都推高了食品价格。比如CBOT稻谷期货结算价在2020年6月上旬曾恐慌性地飙升至22美元/英担,创出2009年以来新高。
进入今年,需求加快恢复,推动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农作物供应良好,3月谷物价格环比有所回落。但是,由于餐饮业需求复苏,肉类、乳类产能增加较慢,加上国际货运集装箱资源紧缺等,肉类、乳制品、植物油等价格仍在上升。
能源也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去年3月份,全球疫情大流行,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以布伦特原油为例,去年3月份其价格从52美元/桶跌至23美元/桶,但是今年3月份已经稳定在65美元/桶左右的水平。
这对石油高度依赖进口的土耳其影响明显,家庭出行用的汽柴油价格迅速回升,直接推高了消费端价格指数。食品涨价,则是土耳其、俄罗斯、巴西面临的共同问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币值不够稳定,国际收支容易失衡。这些国家央行加息,既为了抑制国内通胀,也为了避免资金外流。像俄罗斯因为地缘政治问题正遭受美国制裁,巴西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但对海外市场依赖严重,疫情期间需要进口大米等主粮。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物价飙升明显,但3月份美国、欧元区、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6%、1.3%、0.4%,涨幅相对温和。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物价水平之所以分化,跟各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很大,大国的国内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市场回旋余地较大,物价不太容易受外部影响。中国3月物价较低,还受下行的猪周期影响。
大宗商品是否继续上涨?
如果说,去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尚有走出谷底、恢复性增长的意味。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则明显快于需求端的改善。
以布伦特原油为例,今年年初价格尚在51美元/桶左右,4月中下旬则在65美元/桶左右震荡,年内涨幅超过27%。4月26日,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突破190美元/吨,创出10年新高。4月26日,CBOT大豆期货结算价达到1539美分/蒲式耳,为7年新高。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金总是能找到理由。比如钢铁、铜等价格大涨,因为中国经济在加快恢复,美国拟推出基建计划,低碳转型利好金属价格;大豆涨价,在于中国生猪产能的恢复,饲料需求加大。
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均已高过疫情前的水平,但世界经济离疫情前正常水平尚远。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无疑会拖累经济的恢复进程。
当然,市场也会自发调整。比如,由于农作物整体供应向好,3月全球谷物价格指数环比有所下调,结束了连续8个月的上涨态势。3月美国、巴西均发布预报,由于价格前景向好,玉米种植面积有望扩大。
大宗商品价格会继续“疯涨”下去吗?疫情的发展、供需恢复进度、宏观政策等变量,都存在不确定性。
4月20日,世界银行发布半年期《大宗商品市场展望》,预计大宗商品全年价格会维持在当前水平。其中,原油价格全年在56美元/桶,较去年上涨约36%;金属矿产较去年上涨30%,粮食价格较去年上涨17%。
世界银行报告还指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预计2021年原油需求坚挺;如果防疫不力,油价存在下行压力。美国大规模基建计划对铝、铜和铁矿石等金属价格形成支撑,全球能源的脱碳转型也强化了对金属的需求;一些新兴经济体过早收紧政策,价格有下行风险。粮食价格近期趋稳,但如果供应链再次中断,粮食安全依然值得高度关注。
对于后市研判,除了维持当前水平,也不乏继续上涨的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大流行带来的大封锁,短期会带来断链等剧烈收缩,但疫后恢复进程也快于预期。不少大宗商品属于垄断竞争,供应商增产减产对价格影响较大。随着全球需求回暖,在流动性的推动下,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目前来看,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机制,还没有完全见顶。不过,当前全球需求的恢复,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宗商品并不会大幅上行。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一定上涨压力,刺激政策作用下,需求恢复比较强,但部分新兴市场的供应端存在一定问题,所以价格还会有一定上升。
4月下旬以来,美国中西部干旱引发粮食供应担忧,大豆、小麦、玉米期货价格迎来一波急剧上涨。铁矿石、铜、铝等金属价格近期也在继续上涨,像铜价经过近2个月的高位盘整,近期有继续上扬的趋势。
也有分析认为,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会有所回落。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较快,中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去年三四季度中国投资很强,远高于2019年正常投资增速,这刺激了大宗商品需求。随着一季度中国投资转弱,经济恢复动能转为消费驱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不会一直强势。钢铁、铜等基本金属的价格,预计二季度后会有所回落。
美国宽松政策何时转向?
由于美国政策的外溢性强,美联储政策何时转向,也是市场激烈争论的点。
尽管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率在稳步推进,但各国复苏进度不一。率先复苏的美国,再度加码其财政刺激政策,3月中旬拜登政府的1.9万亿美元纾困刺激法案获得通过。这加剧了全球通胀预期。
与此同时,市场也预期美国宽松政策可能加快退出。美国国内政策若收紧,会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因为当美元无风险资产定价回升时,全球各类资产将面临价值重估。
从过往经验来看,2013年缩量恐慌,1980年代的拉美主权债务危机,其逻辑大体类似:美国国内宽松,带来全球流动性泛滥;但是,当美国国内政策收紧,外债负担重、经济单一的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风险、本币贬值的压力,会提前、加剧收缩。
美国国内政策距离收紧还有多远?
今年以来,美国通胀水平在不断走高,3月CPI同比上涨2.6%,为2019年以来的最高值。3月美国非农就业增加91.6万人,超出市场预期,餐饮、观光酒店业恢复最为显著。
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在升温,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94%,逐步升至3月中下旬1.74%的高位。以通胀保值国债利率来推算,未来十年美国平均通胀率从年初的2%升至目前的2.3%。
不过,美联储连番喊话,当前失业率仍高,宽松政策不会退出,应该关注平均通胀水平。美联储的喊话有一定作用,相较3月中下旬,当前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有所降温,比如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至1.6%左右。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美联储可能低估通胀上行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的长度。若疫情完全受控,报复性消费需求远超供应能力,度假等很多消费需求不得不延至年底甚至2022年。疫情本质上是供给冲击(疫情影响矿产开采运输,港口清关、国际货运效率下降),仅是增加货币供应必然导致通胀。
邵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M2增速创下二战后的峰值,居民储蓄和劳动份额陡增,这些都是通胀的“燃料”。目前来看,2021年美国通胀率或出现脉冲式上行,美联储政策可能在下半年或者四季度会有一些调整。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拜登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引发世界性通货膨胀。美国巨量的财政刺激或引起很强的增长,二季度末其GDP会超出潜在增速,三四季度会继续走高。这会改变通胀预期,改变市场利率,逼迫美联储收缩货币政策。
不过,2008年以来,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政策,意在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但物价涨幅始终难以超过2%。业界讨论多年,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新兴经济体加入全球贸易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抑制了全球性通胀。
所以,市场上不乏声音认为,无需担忧全球大通胀。朱海斌表示,美国通胀是短期压力,是油价上升和经济复苏所致。但是,美国通胀不会长期显著地高于2%,预计下半年核心CPI(刨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将回到2%以下。未来两年,预计美国通胀基本在2%或者略低于2%的水平,美联储不会因为物价水平提前加息。
“从环比来看,美国经济恢复得很好,但是距离充分就业,即疫情爆发前的就业水平,还有800万人的差距。这里既有失业率上升的因素,还存在就业参与率下降的问题。预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底将回升至2%左右。美联储预计在明年初退出量化宽松(QE),加息则要到2024年,”朱海斌指出。
中泰证券指出,全球经济不规则复苏,预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斜率会放缓,美国国内通胀水平年内相对可控。市场有观点认为下半年美联储会削减QE规模,甚至明年可能会加息,实际不会这么快。从美联储官员最新表态来看,75%的疫苗接种率是美联储讨论逐步缩减QE的前提,按照现在的接种速度,大致要到6月中旬。即便要缩减QE,也要考虑发债节奏,拜登政府超2万亿美元大基建计划明年全面落地前,美联储很难实质性缩表。
中国如何应对?
面对这轮全球通胀预期,区别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中国的防御机制比较健全。
中国口粮可以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粮食安全”的基础扎实,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影响不大。中国外汇储备丰富,前期人民币升值有限,中美利差明显。中国央行有底气表示,以我为主地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3月中国CPI同比上涨0.4%,考虑到下行的猪周期,全年通胀压力不大。但是,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带来压力,也受到中国高层高度关注。
多场重要会议发出明确信号,要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中央部委明确表示,要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行为,要加强价格监测,防范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
虽然中国全年消费端物价有望温和上涨,目前似乎只需重点关注大宗商品,不过需要关注更广泛的资产价格上涨压力。
去年底,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发表《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一文表示,如果按过去的度量方法得出通胀很低,而资产价格上升得比较多,会出现不可忽略的结果,货币政策的设计和响应难以坚称与己无关。当前通胀的度量,存在忽视投资品和资产价格的问题,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考虑已经不行了。
在去年较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下,不少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部分热点城市二手房房价出现明显上行,比如深圳2020年12月份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1%。
2月以来,深圳、广州、杭州、北京等热点城市,严打经营贷、消费贷入楼市,金融监管政策趋严,可以视为对前期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
刘元春表示,控制房地产泡沫、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转,是中国的长期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金融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资金要回归实体经济,必须要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扬。未来货币政策结构性投放力度会加大,就像今年一季度虽然整体信贷增速有所回落,但对实体经济贷款总量是持续上涨的。
宽松货币政策,虽未必带来消费端的物价上涨,但是低廉的资金,会带来投资过度,也会加剧资金炒作,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诸如房价大幅上涨,则会增加青年或新入城群体购房成本,这些会加剧收入分化、拉大贫富差距。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国家推出的超宽松货币刺激政策,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中国希望吸取其经验教训,为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金公司前总裁、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表示,回顾2008年以来长达12年总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宽松初衷是解救危机、提振经济,但是从数据结果上看,经济没有显著提升起来。相反,资产效率不断下降,资产价格持续膨胀。这种背景下,可能就必须要考虑退出宽松货币了。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攀升至270%,增幅为23.6个百分点。宽松政策推高债务率之后,会越来越难以退出,政府和企业方都不希望低廉资金过早退出。在当前疫情仍有不确定性,经济运行基础有待加固,政府稳就业目标存在压力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继续给予支持,似乎是更合时宜的。
朱云来直言,这里面临抉择,一个是长期问题,一个是短期问题。为了短期不断地放松、调整,好像眼前的坑都过了,但是背负的负担越来越大,以后越不好解决。同时,它还会带来资产效率、分配公平等问题,必须要采取一定措施。长期的宽松政策,会产生政策依赖,扭曲风险偏好,会深远地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