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这一“核心资产”成新宠!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最新策略曝光。
随着基金一季度报告的披露,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的持仓策略也随之曝光。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刘格菘在今年第一季度期间的持仓策略发生大幅变化:淡化了对单一重仓股的集中投资,第一重仓股在最近五个季度内持仓比例首次降至8%以下,此前一直不低于9%;前十大重仓股的合计持仓比例也较上一季度下降10个点。
此外,从持仓来看,刘格菘一季度期间开始覆盖更多的行业,淡化单一行业的配置,尤其减少了科技股的比例。但在分散的同时,仍加大对细分行业的集中操作,一季度“信息化”行业成为刘格菘看好的新“核心资产”。
从基金净值的表现来看,虽然科技股从2月下旬开始暴跌,但刘格菘管理的产品在一季度的回撤控制还不错,相比同类风格基金跌幅少10个点左右。
“迷你基金经理”逆袭管理“超级基金”?
刘格菘目前管理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创新、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多元新兴等多只基金。今年1月下旬,广发科技先锋基金成立,成立时的规模接近80亿,目前的基金规模高达248亿。数据显示,刘格菘管理的多只基金合计规模接近600亿,这些基金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堪称一只“超级基金”,尽管其中有部分基金为刘格菘与他人共同管理。
由于刘格菘管理的系列基金配置结构比较类似,一度引发市场质疑——他在单一个股、单一行业的集中配置策略,可能无法适应超大规模的公募基金。
焦点问题来自刘格菘的“成名之作”最初是一只迷你型基金——广发双擎升级基金。该基金原本不被市场重视,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的资金规模仅为5000万,该基金的部分基金持有人到2019年第二季度甚至还有赎回,在第二季度期间该基金的净值表现略有波动,数据显示当期期末的资金规模还不到5000万。
但从2019年第三季度初开始,广发双擎升级基金的重仓股开始发力,由于业绩表现极为优异,令投资者大吃一惊。到2019年第三季度末,广发双擎升级基金规模已暴增十几倍,但不管如何,它的规模当时也还不到10亿,这一级别的规模是基金经理操作起来比较舒服的规模。
从组合持仓看,2019年上半年,刘格菘在组合中主要配置医药生物、光伏、电子等行业。7月,他从行业供需格局出发,通过调研发现电子行业的景气走出上行周期,于是增加了电子的配置。三季度开始,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资产表现比较强,他的基金净值一路上涨。
市场的疑问在于,由于刘格菘最初管理的基金规模小,覆盖的股票也可以较少,通过集中持仓的方式,可以迅速放大基金的净值增长优势,但如果管理的基金规模过大,是否还能获得如此优异的业绩。
而今,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40亿,今年1月下旬成立的广发科技先锋基金规模更是超过240亿。虽然基金规模已十分庞大,基金经理的操作难度提升较多,但数据显示广发科技先锋基金成立以来的三个月内仍有接近8%的正收益。
不过,根据公开披露的基金一季度报告,刘格菘的操作策略发生了某些细微的变化,这解释了广发双擎升级基金、广发科技先锋基金的净值增长原因。而确保净值增长的原因,则需在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控制好回撤。
通过公募基金的净值数据推测显示,今年一季度的市场系统性回调期间,科技股板块大幅下跌,刘格菘管理的多只基金的平均回撤仅为15%,在控制基金净值回撤上,领先同类基金大约10个点,回撤的控制已经暗示了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策略在一季度发生了变化。显然,刘格菘也在适应“超级基金”的管理规律。
一季度股票持仓策略的三个变化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刘格菘管理的多只基金的持仓集中度大幅下降,同时基金开始覆盖更多的行业,这是其今年控制净值回撤的主要策略。
首先,单一重仓股的持仓比例大幅下降。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广发双擎升级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为康泰生物,持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例为7.20%,这是该基金在最近五个季度内,第一大重仓股的持仓占基金净值比例首次下降到8%以下,在过去的前四个季度,该数据最低为9.24%。
不仅仅是单一重仓股的持仓比例开始降低,前十大重仓股的总持仓比例也大幅下降。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广发双擎升级基金前十大股票合计持仓比例不足50%,而在去年四季度末,这一数据高达61%。
其次,行业配置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广发双擎升级开始加大对大消费领域的配置,以及疫情因素下的信息化行业的配置,策略上相对均衡,这区别于过去几个季度对单一行业(如半导体行业)集中超配。
在第三季度末,广发双擎升级基金配置半导体股票达到极致,前十大重仓股中一半的股票均指向半导体产业,包括兆易创新、紫光国微、中国长城、通富微电、长电科技等。而今,这种集中投资半导体的超配局面已经发生逆转,刘格菘的策略大幅淡化外界眼中的激进策略,增强了重仓股的均衡和结构优化。
再次,分散中的集中。
刘格菘在第一季度期间的持仓策略,的确出现了配置上的分散,这主要因为,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继续大比例的集中持仓单一行业、单一个股,可能导致基金的巨大回撤风险。
同时,也正是因为基金规模比较大,刘格菘实际上也很难再做到对少数行业、少数个股的集中投资,基金规模的膨胀“迫使”基金经理必须覆盖、寻找更多的行业和个股。
刘格菘采取的策略是,一边分散,一边集中。在一季度,他在前十大重仓股的配置上,新增了医疗信息化这个细分行业,使得重仓股的行业属性横跨医药、信息化、资源品、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在前十大重仓股中,中国软件、用友软件、浪潮信息均是在信息化领域各有优势的上市公司,分别第四大、第五大、第六大重仓股,合计持仓比例超过14%,显示出刘格菘对新增买入的这个行业及相关股票,正在给予较高的重视程度。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因素,医疗信息化成为一个受益的领域。市场人士认为,本次疫情医疗信息系统提出新的需求,如将医疗资源的信息化分配、医疗卫生系统与公安、交通等部门信息联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相关行业的订单存在一个逐步放大、落实的预期。
震荡市怎么防跌?选好最牛的资产
今年一季度,如何在科技股暴跌时控制回撤?券商中国记者从刘格菘与银行渠道的内部交流中找到了答案。
刘格菘介绍,控制回撤有几个方法:一是总仓位,二是结构。
“中长期看,控制回撤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选择好资产。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能在2018年找到养殖板块,可能当年投资收益也会不错。”刘格菘在与银行渠道的内部交流中说,对于组合管理来讲,控制回撤最重要的就是组合的结构,要配到盈利增长确定性最强、市场最认可的方向,这种资产一般是涨多跌少,如果配到这种资产,组合管理会相对轻松,换手率也不会很高。
比如在今年2月份,他管理的基金有新增资金申购,当时科技板块表现比较火,在那个阶段,他在组合中主要配的是医药,加了一些科技上的新方向,如云计算。而云计算方向在3月调整时的回撤幅度远小于电子。总体来说,就是结构的优化,增加核心资产的配置。
从中长期来看,这位明星基金经理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科技方向主要看好两条主线:一是新基建,包括5G、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是自主可控产业链,包括半导体、计算机、操作系统等。如果企业大部分的需求在国内,供应链层面受到一点影响,企业中长期的盈利能力预计还是不错。这是中长期的主线,今年、明年都是以这个方向为主。
在上述与渠道的交流中,也有理财经理提出疑问,当管理的基金规模变大,对基金业绩会不会有影响?
对此,刘格菘也做了详细的解答。刘格菘说,新基金成立后,管理规模确实有一定提升,但规模变大后,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比较小。这是因为,主动管理的Alpha会有两种:一种是行业中性,依靠精选个股战胜指数,跑赢基准,建立Alpha;另一种是做行业配置的阿尔法,非行业中性,靠对产业链的深入调研,找到需求扩张的行业,理论上管理规模的天花板会更高,毕竟行业的体量比个股要大。
“我管理的基金组合在过去获得较高的Alpha,其来源不是行业中性,而是选择了处于扩张阶段的行业,获取了行业配置上的Alpha。”刘格菘认为,只要对产业趋势判断正确,选出来的公司业绩符合预期,理论上这种Alpha是可以赚到的,它跟管理规模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做行业配置规模的上限也可以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