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上半年主要以贬值为主,下半年则持续呈现升值趋势。尤其是进入10月份后,汇率市场升值顺周期情绪逐渐增强,升值也获得了广义资本市场和社会的关注度。
在此背景下,10月以来央行两次释放对于人民币预期管理的信号。10月10日晚间,央行发布消息决定自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至0%。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属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发公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将陆续淡出使用。
“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外汇交易中心10月27日公告称,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据了解,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调整后的报价模型有利于提升报价行中间价报价的透明度、基准性和有效性,也是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中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体现。
2017年5月底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从之前的两因素模型变成“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三因素模型。
2018年1月,央行对“逆周期因子”进行调整,使其恢复中性。
2018年6月起人民币快速下跌,市场贬值预期再起,8月24日央行宣布重启逆周期因子,以适度对冲贬值方向的顺周期情绪。
从历史复盘可知,整体而言,逆周期因子在应对贬值的时候动用得更多(逆周期因子使中间价贬值幅度更小一些),在升值的时候动用得更少。据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测算,2018年以来,逆周期因子主要应用的时间段有两段。第一段是2019年汇率破7期间,抑制贬值预期;第二段是我国疫情初期,防范贬值预期的生成,其余时间基本是实质退出状态(逆周期因子围绕零震荡)。
“‘淡出使用似乎有要完全慢慢退出这个工具的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汇率机制或将迎来重要改革,汇率公式将从三因子逐渐转为两因子。”张瑜表示,“但到底是暂时退出还是机制改革,仍需后续央行的进一步明确和解释。”
逆周期因子是应对贬值压力而生的工具,也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所以在目前的升值环境中退出,即表达了希望汇率短期升值放缓的意图。
华泰期货分析指出,逆周期因子的取消使用以“公告”的形式表明了央行强烈的稳定人民币不再强升值的预期(而非仅仅是将逆周期因子调弱)。结合本月易纲行长在成方街论坛上“外汇市场运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升值”的表述,央行本次调整“逆周期因子”进一步释放了人民币转变单边升值的信号。
人民币中间价今日调贬206个基点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7195,调贬206个基点;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6.6989,在岸人民币16:30收盘价报6.7157,23:30夜盘收报6.7045。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币中间价大幅调贬前,最近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曾一度攀升至年内高点,达6.6556。当时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处于年内高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曾一度触及6.64关口;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徘徊在6.64附近,盘中最高触及6.6293,创下2018年7月以来新高。
招商宏观团队认为,这一轮人民币的升值有美元走弱的影响,美元指数的变化对于人民币汇率起到方向性作用;其次,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在基本面和国际收支层面具有相对优势。向后展望,人民币仍将维持升值趋势,美国第三轮疫情来袭加大了美国货币、财政宽松延长的必要性,从而继续维持对中国的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较为有利的格局,不过升值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招商宏观团队指出,鉴于人民币升值将对经济产生收缩效应,央行显然并不愿意看到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虽然央行避免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但仍然可以以市场化方式影响人民币与美元的供求,从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一定程度的逆周期调节,而这样的环境也给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提供了良机。央行的调节措施包括新增审批QDII额度、下调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
中信证券也表示,人民币的走势主要受到中美之间相互力量的影响,包括国际收支角度、美国基本面表现、美元周期下的中期疲软以及美国大选带来的政治扰动,人民币走势可能表现出总体偏强的特征。从长远角度来看,一方面,若美国经济逐渐修复再次走向复苏,人民币汇率仍将承受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双循环"的角度来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仍需保持整体均衡,人民币若过度走强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常项目的压力,因此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或不会过度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