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重磅!2500亿巨额解禁来袭!200万股东惊心:会大跌么?券商首席们这么看。
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满一年,大批解禁也要来了!
据统计,7月20日-7月24日将迎来下半年最大解禁潮,69只股票解禁市值达到2589亿元,其中主要是7月22日首批上市科创板解禁。69只股票涉及股东户数高达202万户。
中信证券研究显示,科创板2020年7月解禁市值为未来2年的峰值,且集中在7月22日(2057亿),从投资者类型上看,PE、VC等私募机构在科创板7月解禁市值占比高达57.3%。
科创板首批解禁洪流来袭:占流通市值61%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今年7月22日上市满一年,也迎来大量IPO前股东解禁,这其中上市前的股权私募投资者占比过半,或将形成不小减持压力。
华泰证券7月9日研报显示,7月解禁:科创板年内解禁大月,占科创板流通市值比重61%:7月,全部A股解禁规模5570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0.97%(解禁规模及流通市值按2020.7.7股价计算)。
科创板开板运行一周年,部分锁定一年期的首批科创板首发股份、机构配售以及战略配售股份即将解禁,7月解禁规模2151亿元,为年内第一大解禁量,为该板块流通市值规模的61%。
分行业看,7月科创板解禁规模占对应板块流通市值比例较高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占比分别为94%、57%、41%。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由于现行制度对不同投资者解禁后减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将单个投资者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划分为1%以内、1%-5%、5%以上三个区间,其中科创板7月在三个区间的解禁市值分别为440/1293/327亿元。
这些股票压力大:中微公司415亿解禁
从单只股票解禁规模来看,6股解禁市值在百亿元以上,分别是中微公司、澜起科技、健友股份、虹软科技、中信建投、睿创微纳等,其中除健友股份、中信建投为沪市主板外,其余4只均为科创板公司。
以7月17日最新来看,解禁市值最高的是中微公司,解禁市值达414.72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解禁潮。本次申请解除限售股份的股东数为18名,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数量为1.94亿股,上市流通日期为7月22日。
中微公司是芯片大牛股,发行价为29.01元,虽然近期出现调整,最新价仍有213.79元,与发行价相比,中微公司累计涨幅已达到6.3倍以上。
另一只芯片股澜起科技解禁市值323亿元排在第二位,下周该股有3.41亿股面临上市流通,解禁股为A股发行法人配售上市。科创板公司中,解禁市值靠前的还有睿创微纳、西部超导、容百科技、天宜上佳、嘉元科技等。非科创板公司中,健友股份、中信建投、嘉泽新能、华电国际、华峰超纤、科大讯飞等解禁规模也不小。
从占流通市值比例来看,西部超导、天宜上佳、虹软科技、容百科技、澜起科技、中微公司、光峰科技、睿创微纳等解禁规模占其流通市值比重较大,均超300%,这些个股短期或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冲击压力。
科创板表现强势:今年来涨幅超50%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上涨5.38%、25.73%、10.94%、48.07%。而2019年上市的科创板股票,今年以来平均涨幅为51.23%,比今年的创业板还猛。
其中新冠核酸检测股硕世生物更是暴涨657%,安集科技、佰仁医疗、中微公司等涨幅也超100%。
科创50指数、科创板50ETF即将强势登场
在科创板上市满一年后,科创板50指数也要推出来,并于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与之相应的是,科创板50ETF已经上报,发行成立上市也箭在弦上。
近日,证监会网站显示,首批四家跟踪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的ETF及其联接基金正式上报,其中包括易方达、华泰柏瑞、华夏、工银瑞信四家公司。未来,若这类产品被受理、获批、发行,上市,将有望成为首批涨跌幅为20%的ETF产品。
中国基金报在证监会网站上发现,华夏上证科创板50、华泰柏瑞上证科创板50、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工银瑞信上证科创板50等4只ETF及其联接基金正式上报,上报日为2020年7月15日。
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编制方案已于6月中旬出台,根据过往流程,只要相关指数编制方案出台之后就可以进行授权。彼时有消息称,争夺授权的公司多达20家,最终首批推出科创50ETF的名单“花落”上述四家公司。
多家券商策略:科创板解禁有惊无险,影响有限
中金公司:“有惊无险”,科创板解禁对市场影响可能有限
中金公司策略团队近日表示,近期市场解禁压力将有所抬升,7月开始A股市场解禁规模明显增加,投资者普遍担心解禁及其伴随的减持压力抬升可能会对市场资金面带来影响。具体来看:
1)7月为今年解禁小高峰。按当前价格估算2020年股份解禁的规模大约在4.2万亿元,其中上半年解禁规模1.9万亿元,下半年解禁规模2.3万亿元。其中7月单月解禁市值4787亿元,较二季度月均值(2338亿元)提升104%。为今年解禁规模第三高的月份(1月解禁5886亿元,12月估算解禁4841亿元)。行业来看,证券、电子、医药、通信等行业解禁规模占成交比重相对较大。
2)解禁压力主要集中在科创板。解禁压力的提升主要来自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开板一年后的首发类解禁,按当前股价计算7月22日的解禁规模为1882亿元,占当月解禁总额的39%,占目前科创板总市值/流通市值的9%/59%,占科创板首批公司总市值/流通市值的30%/231%。
虽然科创板首批公司解禁规模较大,占流通市值比例相对较高,但是我们认为解禁期间的实际减持压力可能相对有限,首批公司解禁对科创板可能更多为风险偏好的影响而非实际资金面影响,主要基于以下逻辑:
1)当前的科创板首批公司解禁和2010年创业板首批公司解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创业板首批公司大规模解禁期间并未对板块带来明显冲击,当月实际减持规模也较小。2009年登陆创业板的首批28家公司在2010年11月1日时有过一波较大规模的解禁。且当时创业板估值与主板估值也有较大差距(创业板当时TTM PE 为73倍,同期沪深300指数为15倍)当时解禁市值为239亿元,占创业板首批公司总市值/流通市值的16%/69%。当月创业板实际减持规模仅为5.97亿元,占当月创业板解禁规模的2.5%。从市场表现来看,创业板指在2010年11月前后也并未受到解禁的明显影响,指数在2010年11月1日上涨4%(后两个交易日回调约6%),且前后一个月维持升势(解禁前1月/后1月分别上涨17.5%/6.3%)。
2)当前减持规则对于首发解禁也有较多限制。2017年颁布的减持规定对首发解禁在减持上限制较多,如3个月内二级市场减持规模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3个月内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且受让方有6个月限售期。解禁后实际能立即减持的部分有限。
3)上交所科创板减持新规及时出台,有望进一步和缓减持压力。7月3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解禁方可通过询价和配售两种方式转让手中股份,这有利于为解禁后的减持行为予以缓冲,平缓减持压力。该方案的生效时间恰为7月22日,从执行时间来看有较明显的针对性。
4)我们预计科创板指数设立以及新上证综指纳入科创板也将降温减持预期。7月22日上证综指修订后将纳入科创板公司、科创50指数也将于7月22日收盘后正式设立。市场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后续相关ETF等基金产品设立预期也有望对冲投资者对科创板解禁减持的担忧。
海通证券:借鉴创业板首批上市股,这次科创板解禁潮对市场影响有限
海通证券策略团队表示,回顾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28家创业板公司于2009年10月30日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在一年后的2010年11月1日,第一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除宝德股份受到发行前所有股东三年限售的限制外,其他27家公司都在11月1日迎来大额解禁。我们对解禁后的市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第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迎来解禁后的首周涨跌幅均值为-1.76%,首月涨跌幅均值为6.44%。从对指数整体的影响来看,创业板指首周涨跌幅为0.72%,首月涨跌幅为10.99%;中小板指首周涨跌幅为3.13%,首月涨跌幅为-0.07%。
从A股历史上的解禁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来看,产业资本持有A股到期解禁的高峰期对行情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认为原因有二:第一,解禁额并不代表产业资本减持额,还要考虑限售股解禁后减持的约束比例及市场行情对产业资本增减持的影响。统计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额解禁后的首月增减持情况,创业板实际增减持额为-13.8亿,仅占当月解禁额的0.1%左右。进一步统计得到全部A股在减持新规实施以来和2019年全年的净减持额/解禁市值均值分别在5%和10%左右,一般而言实际减持占解禁额的比例较小。第二,减持额大小与短期涨跌关系不大。参照上文,长期来看产业资本增减持额可作为判断市场大拐点的信号,而从短期来看产业资本波动较频繁,对市场行情并没有很大影响。
以2019年行情为例,9月和12月产业资本分别净减持561亿元和541亿元左右,而上证综指在9月和12月的涨跌幅分别为0.66%和4.6%,并未出现明显下跌反而上涨,而在减持额仅为19亿元左右的5月,上证综指大跌5.8%。
兴业证券:科创板解禁可能带来优质资产配置机会
兴业证券策略表示,如果科创板优质细分龙头因为解禁出现回调,可能是投资者进行配置的机会。
华泰证券:或对科技股形成一定扰动,大幅冲击的可能性较小
解禁影响:短期股票供给压力加大,六维度看大幅冲击的可能性较小。认为科创板解禁高峰会形成供给压力冲击,或对科技股形成一定扰动。但认为大幅冲击的可能性较小:
一是解禁效应,解禁前心理冲击或大于实际减持效应;
二是历史经验,解禁高峰并不一定造成市场大跌;
三是减持行为,解禁后并不一定在当月就减持;
四是借鉴首批创业板,大规模解禁并未对市场形成大幅冲击,首批科创板虽然估值贵、解禁收益率高,但科创属性更强、质地更优、更具稀缺性;
五是减持安排,多元化减持方式助于缓解压力;六是资金供给,科创50指数推出等吸引增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