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在监管部门、公司主体、投资机构、媒体等多方强大且有效的合力推动下,ESG将由“舶来品”升级换代为“中国风”
《投资时报》
ESG是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由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ESG理念近年来在有效引导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关注社会环境议题的同时,亦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和支持的价值观。
在中国,近年来,ESG理念也越来越为监管部门、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所重视。2006年以来,证监会、交易所、行业协会等监管机构纷纷出台ESG指引政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香港联合交易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中国证监会新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一系列符合ESG理念的标准指引陆续出台,极大推动了上市公司开启ESG治理、做好ESG信息披露,资管机构开展ESG投资的进程。
通过对ESG在中国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领域实际践行过程中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在ESG转型途中投入较大人力、财力可能会导致短期业绩承压,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提升公司对长期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利于形成行业竞争优势,逐步构建“护城河”。
我们看到,一大批上市公司近年来积极主动践行ESG理念,不断加大ESG转型投入,并把绿色低碳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若以环保行业业绩为观察角度,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沪市主板环保行业近30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25%。正是因为企业层面重视环境治理、增加环保投入,环保行业才能业绩向好。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主动进行ESG信息披露,ESG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A股上市公司独立发布ESG报告(含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的达到1012家。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纷纷研究ESG评价方法,研发本土ESG评级产品,为完善中国ESG体系开展有益探索。
我们看到,金融机构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主体,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更为注重在业务经营中践行ESG理念。诸多金融机构已建立完整的ESG业务管理架构和流程制度,以及全流程的ESG投资体系。在股票、固定收益跨资产类别的投资、研究和风险管理中,它们在陆续全方位的融入ESG因素。
截至2021年7月,国内拥有164只ESG投资基金,资产规模超1600亿元;中国内地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机构达69家,包括51家资产管理者、3家资产所有者和15家服务商。
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尽管ESG受到各方重视并发展迅猛,相比发达国家,我国ESG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痛点”。比如:运用国际体系、方法与体现中国特征、特点结合不够,ESG投资规模普遍较小,上市公司ESG管治及信息披露水平亟待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和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需要进一步改善,ESG评级机构的影响力有待提升等等。
这些“痛点”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的引导、投资人的选择和带动、服务机构的转化促进、学术研究的支持、媒体对ESG理念的普及深化等,都将对ESG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是突出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可见,“十四五”将成为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
“ESG”作为识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目标内涵高度一致,“十四五”期间,ESG在我国的发展将更强大更有活力,与中国企业结合得也会越来越紧密。
可以预见,在监管部门、公司主体、投资机构、媒体等多方强大且有效的合力推动下,ESG将由“舶来品”升级换代为“中国风”立足中国,ESG亦将会在相应实践中发展出中国标准、中国内涵。
作为一家专业的财经媒体,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ESG理念的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继2021年5月推出《ESG基金投资之星》特别策划,寻找出一批公募基金ESG投资领域的先行者后;10月下旬,《投资时报》携手标点财经研究院,重磅推出首份《中国企业ESG绿色发展报告•2021》特刊,通过对“新能源、环保、低碳、公司治理、ESG、碳中和”等关键词展开数据汇聚,寻找出约40家中国的“ESG绿色公司之星”,它们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金融机构,它们的成果和经验或许能给同行们带来借鉴和启示。
我们深信,作为风向标式的重量级策划,《中国企业ESG绿色发展报告•2021》将在助推环保低碳、倡导社会责任理念、加快建设符合国情的中国ESG体系等多个方面积极赋能,助力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