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结构性行情与非均衡分布的成交量。
3月下旬以来,沪深股市出现小幅度反弹,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了下行的态势,并且也改善了部分技术指标。不过,由于在行情的运行过程中成交量并没有明显放大,给人一种量价不够配合的印象,因此不少投资者担心,这种缺乏成交支持的反弹,很难有效地激发新资金入场的信心,反过来也会制约行情的进一步演绎。
这其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毕竟股市中任何行情,最终都是要依靠资金来推动,没有量的堆砌,股价的上涨就没有基础,也是难以真正站稳的。
不过,反过来还应该看到,就目前沪深股市的成交金额来说,虽然与过去的高峰时期相比是少了一些,但总体上还是属于比较大的。以可比性较高的单日换手率指标而言,海外成熟市场一般是在0.2%以下,而国内则在0.4%(沪市)及1.5%(深市)以上,差距是相当大的。然而,海外成熟市场的股票成交虽然不如国内市场活跃,从总成交量来看也并不是很大,但这并不妨碍其股市节节走高。
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成交量的角度来说,那是非均衡分布的,即有一部分股票的成交量会很大,但也有一部分会很小。由于实行T+0制度,海外市场上一些活跃股的单日换手率可以超过100%(前段时间大出风头的美国游戏驿站其自由流通股的单日换手率曾经超过200%),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股票单日换手率不到0.01%。在美国因为交易量达不到规定的最低标准而退市的股票并非个别,也因为这样在纳斯达克小型公司市场上,规定在一段时期内要实施做市商制度,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流动性。
由此可见,在海外成熟市场中,股票在成交上的非均衡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分布所产生的结果之一,就是能够产生结构性行情。众所周知,近阶段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股票走势颇为强劲,但其实在这些市场有较大行情的股票数量并不多,远不是绝大多数股票上涨的格局,其指数因为是成分型的,因此看上去行情就相对比较强。而如果以国内的全样本指数(如上证综合指数)与之作比较,那么自然它们要强很多。
应该承认,随着市场不断规范,以及交易行为走向成熟,股市成交量很难大幅度增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维持在万亿元以下水平的可能性很大,与之对应的,则是换手率的不断下降。即便是遇到宽松的货币政策,股市量能有较大的提升,也是阶段性的,不会长时间延续。而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出现大幅度的系统性上涨就未必具有现实性,这样能够展开的就只能是结构性行情了。而从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推动结构性行情,通常来说并不需要太多资金。而只要相关的指数能够充分反映这种结构性行情,那么行情也就能够通过指数的上行而得到充分的表达。结合中国股市的实际,应该说在保持成交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展开结构性行情是有可能的,股市因此也不会寂寞。
而这样的行情模式,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操作思路,这就是关注结构性行情,不妨从成交量的变化着手。事实上,成交量是反映资金动向的一个基本指标,被机构看好的公司,一定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而这种流入则必然会在成交量上得到反映,并且会伴着这股价上升趋势的形成,而带来“价增量升”的局面。反之,被机构看淡的股票,自然是受到冷落,成交量也就起不来,离开了量能的支持,这样的股票当然是很容易下跌。进一步说,在当前形势下,结构性行情的特点之一就是成交量的非均衡分布,把资金投向放量的地方,这是一种顺应潮流抓热点,把握住结构性行情的主要模式。而实际上,这也是最基础的股市投资理论之一。
也许,现在的人们不需要太多地为股市成交量问题担忧,只要不是萎缩得严重,做一轮结构性行情还是有条件的,而由于成交量的非均衡分布,这就为结构性行情的展开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如今市场给投资者带来的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