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苹果涉足MiniLED市场多家A股公司或将受益。
由于苹果4月21日发布的新款iPadPro首次采用了MiniLED技术,引来业内对MiniLED技术的侧目。多位业内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表示,苹果作为行业引领者,率先采用MiniLED技术,代表该技术的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并将推动华为、OPPO、vivo等国内终端厂商加大对该技术的投入。
基于产业链的传导作用,多家A股上市公司将因此受益,如京东方A、TCL科技、鹏鼎控股、沃格光电、三安光电等此前已在MiniLED领域有所斩获,未来更会加快前行步伐。
MiniLED迎来商用元年
MiniLED指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即采用数十微米级的LED晶体,实现0.5至1.2毫米像素颗粒的显示屏。作为LCD向MicroLED发展中的过渡性技术,MiniLED可以显著提升LCD的显示效果,使其拥有更好的亮度均匀性,以及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
苹果在MiniLED领域深耕多年,此次发布的新一代iPadPro是苹果应用MiniLED屏幕的首款产品。iPadPro的12.9英寸屏幕,拥有极高的亮度水平,支持2732×2048像素分辨率、自适应120Hz的刷新率,并支持广色域显示以及1000000:1的对比度。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此前研报中表示,苹果正在研发6款MiniLED产品,预计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发布。未来5年,苹果开发和推广MiniLED的趋势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利亚德在2020年年报中称,2021年,随着苹果、三星、TCL等终端龙头品牌开始在显示终端产品应用MiniLED背光技术,其他品牌的跟进,MiniLED市场有望加速进入爆发期。据Arizton统计及预测,2019年全球MiniLED市场规模约为0.25亿美元,到2024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3亿美元。
另一家机构Trendforce预测,2021年全球MiniLED电视销量有望达440万台,占全球电视市场的2%。MiniLED背光芯片结构小,有利于将调光分区数做得更细致,可以实现在高亮度下散热均匀,并有利于超薄化。这主要源于MiniLED在芯片成本、转移效率、制造良率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技术进步空间。凭借轻薄、高画质、低功耗和节能的特点,MiniLED有望刺激高端需求。
中信证券4月21日发布研报称,2021年是MiniLED技术的商用元年,看好其未来发展以及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由于MiniLED技术要求高,芯片、封装模组环节升级较大,建议关注有相关技术布局的产业链龙头公司。
多家A股公司已有布局
目前,众多面板厂商涉足MiniLED。面对MiniLED广阔的市场前景,多家A股公司早已布局。
在4月13日举办的业绩说明会上,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表示,MiniLED产业链的核心:一是背板技术,二是MiniLED芯片技术,三是巨量转印技术,公司均已布局。其中,针对背板技术,京东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玻璃基背板制造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陈炎顺介绍,目前京东方MiniLEDCOB产品已经量产销售,COG产品已经完成65寸、75寸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客户端论证,预计上半年玻璃基背光板会量产出货,MiniLED玻璃基直显产品也将在今年年内推向市场。
TCL华星是TCL科技的子公司,2019年就明确将包括MiniLED在内的MLED技术确立为未来3到5年的技术创新路线。在今年2月23日召开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1)上,TCL华星展示了一款MiniLED背光平板。这款产品采用MiniLED、LocalDimming等技术,实现了百万级别超高对比度、100%NTSC超高色域、2毫米超薄机身以及2毫米极窄边框。
在MiniLED产业链领域,鹏鼎控股作为业内少数掌握MiniLED背光电路板技术的厂商,正在淮安园区进行相关产能布局。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年底投产,二期工程预计2021年下半年投产。
三安光电的MiniLED、MicroLED芯片已批量供货三星,成为三星首要供应商并签署供货协议。根据2020年半年报,湖北三安Mini/Micro显示产业化项目基础建设顺利推进。
沃格光电已于2020年实现MiniLED玻璃基板镀铜镀膜技术突破,各项测试得到客户认可,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目前,MiniLED玻璃基板主要用于MiniLED直显和MiniLED背光产品市场。公司在MiniLED背光产品方面,与康佳、创维、TCL、深天马、超声电子、鸿利智汇等公司合作开发;在MiniLED直显产品方面,公司则与康佳、雷曼光电、希达、晶台等公司合作开发。
沃格光电拟以现金2697万元收购深圳市汇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31%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共持有汇晨电子51%的股权。沃格光电表示,本次收购将为推进公司在MiniLED背光产品领域的合作研发进程提供强大支持,有利于推动公司产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