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千亿级基金经理”开始接连涌现。
最新披露的基金一季报显示,景顺长城基金的王牌基金经理刘彦春,正式跻身“千亿级基金经理”行列。截至今年一季度,他所管理的6只基金规模合计1015.8亿元。这是继易方达基金的张坤之后,国内第二位管理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基金经理。而张坤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突破1300亿元。
1998年3月27日,国泰基金的金泰基金和南方基金的开元基金同日成立,中国首批公募基金正式诞生,上述2只基金首募规模均为20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历经23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换了新天,最初成立时的40亿元,已经增长到21万亿元,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的顶流基金经理也开始接连涌现。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折射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蓬勃发展。
“千亿级基金经理”开始接连出现,源于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也源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壮大,当然还源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提升。从经济发展来说,几十年改革开放,让一大批优质企业成长起来,也让民众积累了海量财富。企业发展为投资带来源头活水,居民财富增长也给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弹药”。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让民众可以通过资本平台,去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去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这是最底层的原因。
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看,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不少行业都涌现出一批千亿元市值的公司。以白酒板块为例,贵州茅台市值已经逼近3万亿元,五粮液市值突破1万亿元,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的市值突破3000亿元,洋河股份市值突破2000亿元。从新兴成长行业看,海康威视、中芯国际、金山办公、韦尔股份等公司市值也高达数千亿元,恒瑞医药、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爱尔眼科等公司市值均高达三五千亿元。如今的A股市场,已经不是大型银行独好的资本市场,而是各行各业争相斗艳的市场。众多龙头公司的健康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也为大资金提供了买入容量。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沪股通深股通的持续推进,内地公募基金可以买入港股。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百度、快手等内地科技巨头纷纷登陆港股市场,这些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发展最好的一批科技公司,市值动辄千亿元乃至数万亿元。对于管理规模数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的基金经理来说,不用过于担心流动性问题。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核心竞争力永远是资产管理能力。张坤和刘彦春管理的基金规模先后突破千亿元大关,同他们卓越的投资能力密切相关,也同他们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有关。以企业价值为起点,把投资收益植根于企业发展,是他们管理规模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从不少基金经理的现实表现看,尽管业绩同样抢眼,但是一旦规模增大之后,业绩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将收益建立在企业发展上。
将投资收益植根于企业价值之上,是基金规模最大的要义所在。股神巴菲特管理的规模达数千亿美元,很多时候账上现金就超过1000亿美元,但他管理得相对轻松,核心就在于他的收益建立在企业价值之上。巴菲特著名的“交易所关门论”,就是假设买入后交易所关门也不用担心。
对于国内基金经理来说,可以预见的是,在张坤和刘彦春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兴全基金的谢治宇、广发基金的刘格菘、睿远基金的傅鹏博、中欧基金的周应波等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