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5日电 题:《明明:减碳纠偏后,大宗商品价格如何演绎?》
作者 明明(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同时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减碳纠偏下,供给缩减预期有所降温,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随之回落,随后又企稳。预计未来由于供给预期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波动将趋于缓和,但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供需缺口的存在下仍旧有所支撑,价格走势有望重回供需逻辑,各类大宗商品可能在淡旺季错位下走出分化行情。
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纠正运动式“减碳”
2021年以来,国内定价的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明显,引发国家关注。从各品种的期货价格来看,2021年以来焦煤、动力煤、螺纹钢、热轧卷板整体呈现上涨趋势。期货市场的火热行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现货商囤货情况,进而助推了现货价格的上涨。此外,主要由国际定价的铜、铝、石油等大宗商品同样呈现上涨态势,多种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导致中游企业成本提高,其中小微企业承压更为明显,国家相关部门开始积极调研,并采取保供稳价相关举措。
5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提及大宗商品涨价问题。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并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工作做出指导,提出了纠正运动式“减碳”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定价的焦煤、动力煤等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是供需缺口的存在,但运动式“减碳”或也是触发因素之一。以短期运动式“减碳”应对长期的“双碳”目标,对于传统高能耗企业带来过大冲击,既不利于就业民生,也不利于大宗商品价格稳定。
减碳纠偏后,大宗商品价格如何演绎?
中央政治局会议前后商品期货市场波动更多的是由于政策消息因素,而大幅波动后价格企稳表明短期内供需错配仍然存在,后续供需逻辑将重回主导地位。
在“双碳”目标下,多省积极响应,相继出台环保减产、限产等相关政策。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碳中和的目标同样也无法在一两天内实现。缺乏统筹安排的运动式“减碳”形成了煤炭等商品严格减产、限产的一致预期,反而助推了价格的飙升,使得中小企业在成本端承压。根据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态,短期来看预计以大宗商品限产的政策预期而进行的投机活动将有所降温。
煤炭、钢铁价格将如何演绎?
煤炭方面,动力煤需求在8月的用电高峰后或趋缓,但年底旺季到来时动力煤供给或重回趋紧的态势。疫情以来的出口高景气带动中国制造业逐步修复。具体来看,7、8月为年内第一波用电高峰,电力供给将面临较大压力,动力煤需求提升,短期内为动力煤价格形成较强支撑。8月后用电需求会走缓,预计动力煤价格短期高位运行后或有所回落。11、12月为第二波用电高峰,届时动力煤供需或重回趋紧态势,动力煤价格上行动能增强。
钢铁方面,限产目标清晰,限产稳步推进下减碳纠偏影响有限。需求端虽然地产投资走弱,但基建投资回暖,预计钢价高位波动运行。2020年年底以来,工信部曾多次表示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2021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当前中国钢铁限产计划有序合理,减碳纠偏对于钢铁限产规划的影响有限,预计下半年钢铁行业限产将按照计划稳步推进。需求端虽然地产放缓,但基建有望回暖,预计整体不会出现大幅缩减。综合供需两端来看,预计下半年钢价或高位波动运行。
总的来看,压降“两高”是长期方向,但节奏不能无序求快,目标也无法一蹴而就,减碳纠偏下供给缩减预期有所降温。预计未来由供给端预期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波动将趋于缓和,但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供需缺口的存在下仍旧有所支撑,价格走势重回供需逻辑,各类大宗商品可能在淡旺季错位下走出分化行情。同时也需关注疫情发酵对供给需求端带来的变化。(中新经纬APP)
明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