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俨然成为风口。
经历规模扩张与资本集聚后,教育培训机构却频频出现卷款跑路,留下一地鸡毛。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少有近100家教育培训机构倒闭或跑路。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在“教育贷”的模式中,机构可提前获得用户全部学费,助长了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在经营出现问题后,出现“卷款跑路+人间蒸发”的现象。
各类培训机构有意无意引导学员选择培训贷款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近日,据媒体报道,家住山东临沂的学生家长陈月(化名)给孩子报了线上教育平台学霸君的寒假班。停课之后,她却发现培训机构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她的名义办理了2万多元教育分期贷款。
3月14日,一家大型培训机构的班主任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咨询时表示,学员参加该机构在线课程“理享学”后,即使考试未达标的学员也会收到合作金融机构的催款信息,贷款机构会建议他们另外再贷一笔款偿还本次学费。
3月14日,上海新金融风险实验室风险专家徐加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有些教育机构会将预收的资金挪作他用,“好一点的,可能拿钱去扩大规模,也有机构一开始就想着骗钱跑路”。
培训机构的套路
2020年双十一和双十二期间,学霸君力推优惠活动,平时1节课160元,活动期间的优惠价已不到100元。课程套餐总课时在120-160节不等,总价约为15000元。资金不足的用户,学霸君则大力推广“教育云分期”贷款项目。
当年12月27日、28日,学霸君破产传闻不断发酵,多名内部教师和有关学生家长的群聊、朋友圈截图在各个社交平台被不断转发。学霸君教务主管的一条朋友圈截图显示,学霸君破产倒闭,老师排队上交工作手机和卡号,许多班主任、老师、规划师被辞退。
而大批学生家长陷入退费难、退课难的困境。部分家长还因办理“教育云分期”贷款,每个月仍不断收到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信息。学员家长、学霸君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形成了“三角债”关系。
此外,时代周报还了解到,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身份信息等资料,以当事人之名申请贷款。
3月14日,看懂研究院研究员徐晓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近年,在线教育行业成为市场风口数据显示,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共发生110起融资,融资额超540亿元,为2019全年的3.6倍左右。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中公教育的“0元助学”被推上风口浪尖。
2020年,中公教育以“0元入学”为宣传口号推广“理享学”课程,声称此业务为助学金、无利息,考上花钱,考不上不花钱。中公教育以“0元入学”、“助学金”、“公益助学计划”和“借款期内免利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申请商业贷款,贷款利率大约为6.6%/年。
此外,中公教育还让合作的第三方贷款公司提前垫付学费,再借助考试后30~40个工作日的退款周期,将贷款资金汇集形成资金池,存在衍生利息增加利润的可能。
财经自媒体WEMONEY研究室曾以学员身份和中公教育客服沟通,对方对贷款闭口不提,只是表明“理享学”就像花呗一样,学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该客服表示,“理享学”推出已两年,每天至少收200名学员。
在黑猫投诉、聚投诉、315消费保等平台,“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和“诱导教育贷款”等三大问题是导致用户退款的主要原因。
黑猫投诉红黑榜显示,2020年教育培训行业的有效投诉8.1万余单,占黑猫投诉平台整年度有效投诉单比例为3.4%。其中,投诉量过千的企业共15家,尚德机构投诉量最高。在投诉内容方面,“教育贷”占比18%。
退款难、卷款跑路如何根绝?
教育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已引起监管部门注意。
今年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3月14日,邮储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助理关晶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进入教育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不少机构产生“资金池”的运作模式,经营风险被不断放大。
其实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该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此后,全国各地也相继发布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对预付费经营模式作出相关规定。
“教育分期”贷款实际变相规避了上述监管规定,大量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借贷预付方式打“擦边球”。“学霸君暴雷和蛋壳公寓租金贷都是业务模式出现了问题。”徐晓宇分析认为。
他还表示,在线教育市场马太效应加剧,获客成本逐步上升。中小培训机构平台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在相关消费信贷模式中,风险管理不仅应仅对贷款申请人做资格审核,更应对资金投向的培训机构业务模式做可持续性审核,以降低风险。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表示,对社会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进行管理、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搞清楚社会培训机构的定位。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金融和资本的监管,防止出现跑路现象,导致严重的教育风险和社会问题,加强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
徐加余表示,教育分期暴雷,不能单纯靠金融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也要落实监管责任,规范教育机构的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