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盼了18年绝症新药终于来了。
当地时间6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加速审批百健(Biogen)的单抗药物Aduhelm(以下简称“A药”)上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及轻度阿尔茨海默症。
这是18年来FDA批准的首个阿尔茨海默症(AD)治疗新药。此前,FDA虽然也批准了5款治疗AD的药物,但都是症状缓解类药物,并没有一种药通过四期临床试验。而此次获批的“A药”号称是阻止疾病进展的修正类药物。该药的定价为每年5.6万美元,或4312美元一针剂,每月注射一次。
患者的福音来了,朋友圈被A药刷屏,百健公司的股票于6月7日早间曾停牌近3小时,复牌后,连续突破300美元和400美元,最终收于395.85美元,涨幅38.34%,市值增加160亿美元。
争议声中的患者渴求
困扰多年的绝症突然迎来新药,质疑声也此起彼伏。《纽约时报》将其称为“一个有争议的决定”。
FDA独立咨询委员会和一些阿尔茨海默症专家反对者称,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该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即使该药可以减缓某些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但益处微乎其微,不会超过该药物在试验中引起的大脑肿胀或出血的风险。还有专家认为,FDA为这种疗效可疑的药物开绿灯,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先例,让更多疗效可疑的治疗方案被批准。
然而,患者家属则认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疗效,也能给病人带来一线希望,因此迫切希望新疗法获批。
一名在美国从事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专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A药从病理上看是有效的,而临床上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考察。FDA此番批准该药物,是充分考虑到病人无药可医的悲哀。此次审批,是对中枢神经药物开发的鼓励,社会意义重大!
《国际金融报》记者6月8日也联系到一位参与了A药定量药理审评工作的FDA工作人员,他也证实了上述说法。据他介绍:“这对于FDA来说也是个历史性的决策。该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几经波折,在专家组全体反对的情况下,FDA以最严谨的方法分析,突破传统只看统计P值的固有思维,把患者诉求也慎重考虑进去,才做出这样的决策。”
A药曾在挫折中前行
A药的第一次亮相,是作为封面文章公布在2016年9月1日的世界顶级期刊《自然》上:靶向β淀粉样蛋白(Aβ)的A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在治疗1年后可延缓认知衰退。
在此研究基础上,百健招募了2700例早期AD患者,进行ENGAGE和EMERGE两项研究,然而由于当时分析认为药物无效,三期试验于2019年3月终止。
但7个月后,百健又宣布推翻此前的无效性分析结果。其针对更大数据集的分析发现,EMERGE研究的高剂量组达到了主要终点,患者在第78周时较基线可延缓临床进展,患者在认知方面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都有获益。
一位在百健从事多发性硬化症药物研发的专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A药的争议主要源于之前的临床数据,数据显示不是所有病人,而是一部分病人对高剂量的治疗有效。FDA要求渤健在获得加速批准之后进行四期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患者认知能力方面的临床益处。如未能证明,FDA有可能撤销对这一药物的加速批准。”
该专家还告诉记者:“百健内部对于A药的四期临床表现十分有信心,并称由于AD市场空白、病人多,预计收益会非常大。当然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开发类似药物,有可能会瓜分市场。此次A药获批可能会影响公司的长远战略规划,在人员配置上也会有变动。”
对于该药具体的上市时间,以及中国的患者将以何种途径及价格购买此药,百健的专家表示尚不确定,有待公司会议进一步决议。
18年来首个AD新药获批
阿尔茨海默症(AD),俗称老年痴呆,是导致全球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根据《2019年全球卫生报告》,全球2019年时有超过50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症,这一数字预计到2050年将会增至1.5亿以上。
历史上,许多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都以失败告终,全世界为此投入的数千亿美元仿佛落入无底黑洞。而就在今天,人类抗击阿尔茨海默症的漫漫长路上,终于出现了转折,我们站上一个新的起点,病人有了新的希望。
纵观全世界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史和百健公司的A药研发历史,都可谓命途多舛。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17年,全世界有146款药物研发失败。强生、辉瑞、罗氏、阿斯利康、默沙东等医药巨头都曾栽在AD药上。
2002年,首款靶向Aβ的免疫疗法宣告失败,在这项试验中6%的参与者出现了大脑和脑膜炎症。2011年,首个进入临床三期的γ分泌酶抑制剂Semagacestat遭遇惨败,这种药物不但使患者皮肤癌的发病率升高,而且还加重了认知障碍。
主流观点认为,失败的原因除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更关键的是治疗太晚,Aβ的沉积在AD症状出现之前的10~20年就已经出现,当疾病发展到痴呆阶段时再治疗为时已晚。
2012年,礼来公司通过Expedition1和Expedition2两项试验确认了轻度AD患者具有明显的认知改善,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针对轻度AD患者的Expedition3三期研究,但遗憾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终点。
本土AD药也备受质疑
百健的AD新药获批,也让中国本土研制的阿尔茨海默药“九期一”站上了风口浪尖。九期一,通用名为甘露特钠,其作用机制靶向脑肠轴,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九期一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团队、中国海洋大学、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等合作研发,于2019年12月正式上市。
但九期一获批后的争议不比A药如今面对的少。网上曾流传中国著名科学家饶毅的一封举报信,称耿美玉团队的此项研究造假,并称九期一被很多人认为是假药。
饶毅质疑的两个问题,一是耿美玉公布九期一药物的论文,未引用其过往的12篇与此有关的论文;二是通常一个药物存在多个靶点意味着会有副作用,而耿美玉等作者却号称九期一的所有靶标和作用都能帮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饶毅的质疑得到了大量业内人士的支持,一是因为耿美玉团队研发药物的脑肠轴作用机制颇受怀疑,二是因为科学家发表论文却不引用自己之前的相关论文,确实显得蹊跷。但上海药物所回应称,唯一涉及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的研究论文不存在学术造假问题。
今年1月,绿谷制药也发表声明称,饶毅教授关于九期一相关言论严重损害其名誉,要求饶毅及相关媒体立即停止针对其名誉的损害行为并删除不实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