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物联网深度:掘金亿物互联把握三波浪潮。
行业观点
物联网产业处于行业规模复制突破前夕。要素具备产业即将进入规模复制阶段,物联网连接数全球从百亿向千亿、国内从十亿向百亿进发。1)技术升级:5G商用和WiFi6普及,车联网和工业物联网得到加速。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与物联网结合,提高了应用服务的价值。2)巨头入局:感知层,中国势力崛起,芯片、模组等硬件价格下降具备规模商用条件。网络层,19年中国已建成NB-IoT基站90万个,5G基站约15万个,物联网网络世界领先。应用层,互联网巨头从2C走向2B,传统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向垂直行业赋能。3)政策推动:2B端和2G端政策强力催化,智慧城市、物联网医疗等大颗粒市场被激活,2C端需求驱动显现。
工业级物联网是未来行业主要驱动力,智能家居和智能楼宇连接数增量最大。GSMA预计未来五年全球连接数将从100亿增长到250亿,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工业级应用,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家居和智能楼宇的连接数增量最大,分别增长32亿和50亿。未来可见成规模的物联网场景有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2023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89亿美元,智能安防、公用事业、智能交通、共享经济等场景多点开花。智能家居2023年预计达到万亿规模,全屋智能落地,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有望实现突破。5G规模商用赋能车联网开启高增长,C-V2X为核心价值链,预计20年全球V2X市场将突破6500亿,中国突破2000亿。2023年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可达3100亿美元,华为近期推出5G工业模组中间件,将加速5G在千行百业的规模商用。
把握好连接-流量-应用变现三次投资浪潮,重点布局产业链领军企业。物联网是将传统设备先“智能化”再“联网化”,我们从量价两方面解构,估计当前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到2025年达到万亿左右。第一波连接变现,感知层价值占比在30%+,核心受益玩家是传感、芯片、模组、终端等硬件厂商。第二波流量变现,运营商、云计算产业链获取流量红利,边缘云和边缘智能将成为新的产业方向。第三波应用变现,短期看应用变现通道打通,聚焦平台商和集成方案提供商;长期看泛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结果经济”商业模式落地,具备行业know how、连接规模和数据智能优势的玩家将成为最大赢家。
投资建议
行业策略:物联网是ICT领域未来三十年最大的投资机遇。在技术升级、巨头入局、政策推动三力驱动下,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我们建议从产业链演进规律出发,把握好连接变现、流量变现和应用变现三波投资浪潮。当前还处于连接变现的初级阶段 ,建议重点关注感知层的芯片、传感、模组和终端龙头厂商;未来流量和应用变现的空间更广阔,建议重点布局边缘计算、物联网平台和大颗粒应用场景中的领军企业。
推荐组合:移远通信(无线模组)、移为通信(定位终端)、和而泰(智能家居)、浪潮信息(边缘服务器)、虹软科技(视觉AIoT)
风险提示:技术成熟缓慢;政策落地进度低于预期;需求侧接受度低。
附录/正文
一、产业链成熟,物联网进入垂直行业突破阶段
过去的三十年,是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的三十年。伴随着互联网的萌芽、发展、繁荣,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互联网公司。截至2019年底,全球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有七家是互联网公司:微软、亚马逊、苹果、谷歌、脸书、阿里巴巴和腾讯。随着全球物的连接数超越人的连接数,物联网正在成为跨行业、跨国别的新一代商业基础设施,有望成为ICT领域未来三十年最大的投资机遇。
1.1历史回顾:萌芽导入期、技术沉淀期、市场验证期。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导入期(1982~2008年):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程序员,发明了互联网可乐自动售卖机,这是可追溯的最早的物联网设备。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中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举行,物联网设备数量首次超过人口数量。在这阶段主要是物联网相关概念的导入和早期物联网设备的连接。
技术沉淀期(2008~2016年):2013年谷歌眼镜发布,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发生革命性的进步,到2016年左右物联网产业生态各种要素已具备。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一些传感、通信等技术试错和沉淀。MEMS传感的普遍使用,通信技术由WiFi1升级到WiFi6,2G升级到5G,一些新的物联网应用如可穿戴、智能家居等火爆出现。
市场验证期(2016~2019年):2016-2017年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各种要素已基本完善,2017-2018年物联网对于国民经济产业变革的规模效应初显,2018-2019年是市场对物联网技术方案落地验证的开启之时。当前,技术、政策和产业巨头的推动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依然重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正在增强。
1.2 现状分析:国内物联网连接数从十亿向百亿级进发。物联网产业链要素具备,进入连接放量期。据GSMA预测,201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52亿,2020年为126亿,2025年预计可达252亿。10年内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增长4倍。据MaChina预测,中国物联网连接数由2015年的不到10亿,发展到2020年超过70亿,主要增量市场在蜂窝类的和非蜂窝类LPWAN。物联网行业景气度持续,预计未来是物联网做大连接的5年。
1.3未来展望:实现垂直领域的商业突破,再向其他行业复制。物联网战略演进路径为连接、使能、业务。随着我国物联网从百万连接到千万连接,现在已经达到十亿级连接,产业已跨越起步和发展初期,处于突破前夕,未来要进入到规模复制阶段。
起步:起始于M2M专业应用。物联网发展初期基于孤立的垂直架构,连接碎片化,多依靠传感器、远程采样、A/D转换、监控中心等方式实现控制,例如电力、冶金、石化、铁路等领域的数据采集、集中监控。
发展:IoT连接和云平台使能。云计算技术的成熟,物联网由M2M的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变成云平台的大连接模式。物联网厂商既能实现IoT连接,还能提供个人、家庭、行业的云服务,智能家居、车联网、智能抄表商业落地迅速。
突破:IoT垂直应用商业突破。物联网在物不在网,垂直领域实现商业突破是2020年IoT的核心和关键。在连接与平台建设到位之后,基于云平台、数据算法和AI在垂直专业的深入,集成商在垂直应用领域运用专业知识内化成集成化软件。在一些典型业务,如安防、智能交通、工业4.0、智能物流、公用服务设施等领域有望率先实现商业突破。
复制:IoE 水平平台能力延展。物联网不仅要实现在垂直应用的商业突破,还要将一个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行业中,最终达到万物互联。万物互联是物联网的超集,要实现“人、流程、数据、事物、服务的智能连接”,达到一个交互性强、平台开放的物联网生态。
二、技术升级、巨头入局、政策推动三力驱动
2.1 技术:通信技术驱动行业扩容,云计算、AI等提高应用服务价值。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环节,每个环节技术的发展都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前进,当前技术的升级主要体现在网络层和应用层上。网络层面上,2019年5G的商用和WiFi6的推动进一步升级通信网络,原来进展缓慢的车联网和工业物联网得到加速。应用层面上,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与物联网的结合,提高了应用服务的价值。
(1)5G三大应用场景,催化物联网应用的成熟
物联网蜂窝通信技术引爆新应用。1995-2015年,20年的时间内蜂窝IoT技术缺乏创新,80%的CIoT连接仍依靠GSM.2016年NB-IoT打破了蜂窝技术发展IoT的关键瓶颈,具有低功耗、广覆盖、海量连接等特点,推动CIoT连接增长15倍。随着NB-IoT逐步划入5G标准,将驱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跨越式发展。
5G三大应用场景为物联网行业扩容。5G时代定义了三大场景:
1)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5G速率较4G全方位提升,下行峰值速率可达20Gbps,上行峰值速率可能超过10Gbps,那些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能够在5G时代推广,如云VR、实时直播、安防监控等。
2)uRLLC: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5G支持单向空口时延最低1ms级别、高速移动场景下可靠性99.999%的连接。5G的超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支持敏感业务的调度,为车联网、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等垂直行业,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网络连接。特别助力于无人驾驶业务走向现实(3G响应为500ms,4G为50ms,5G要求0.5ms)。
3)mMTC:海量连接。5G网络每平方公里百万级的能力和多种连接方式,拉近了万物的距离,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5G为B端用户或智能设备提供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楼宇等广连接的应用更容易实现。
据信通院的测算,预计5G对我国经济活动增量市场达12.3万亿美元。其中eMBB主要用于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文娱领域,将驱动4.4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mMTC主要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将驱动3.6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uRLLC主要支持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汽车、远程医疗等,将驱动4.3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
NB-IoT/eMTC或纳入5G标准,规模化商用在即。现在使用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PWAN)基本依靠NB-IoT和eMTC,NB-IoT每平方公里大约覆盖4000个终端,5G mMTC场景,ITU给出的指标要求每平方公里100万的终端,远超过NB-IoT的覆盖强度。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很少有用户需要每平方公里接入100万终端。现在实际的商用网络最多也就1000个终端,NB-IoT完全满足ITU关于5G物联网低功耗广覆盖的愿景和需求。因此在物联网应用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推动mMTC全新技术的投入不经济。3GPP也是希望继续利用NB-IoT/eMTC的演进,并提出将现有的NB-IoT/eMTC标准纳入5G物联网。若提案最终复核通过,那么在2020年6 月份的 ITU 会议之后,NB-IoT 将正式成为 5G mMTC 的一个可以演进的方向。
NB-IoT/eMTC将成为主流蜂窝物联网连接方式。从目前数据来看,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主要来自于传统的2G/3G/4G,在未来7年中,传统蜂窝网络依然会承载大量物联网连接,但NB-IoT/eMTC会逐渐超过2G/3G/4G成为主流连接方式。从GSMA的预测数据中可以看出,2018年底,通过2G/3G/4G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在6.94亿左右,通过NB-IoT/eMTC这些基于授权频谱LPWAN技术连接的终端数为6600万。到2025年,2G/3G/4G物联网连接数会增加到13亿,而NB-IoT/eMTC连接数则增加到18亿,占比从2018年的9%上升到2025年的42%。
(2)WiFi6技术全面升级,剑指物联网应用
WiFi6 标准落地,技术全面升级。WiFi联盟于2019年9月正式推出WiFi6 认证计划,意味着WiFi6的标准正式统一落地,相比上一代的WiFi 5,WiFi全面升级:
1)速度快:WiFi 6最大传输速率由前者的3.5Gbps,提升到了9.6Gbps,理论速度提升了近3倍;
2)频段广:WiFi 5只涉及5GHz,而WiFi6则覆盖2.4/5GHz,完整涵盖低速和高速设备;
3)调制模式:WiFi6支持1024-QAM,高于WiFi5的256-QAM,数据容量更高,意味着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
4)新技术:WiFi 6加入了新的OFDMA技术,支持多个终端同时并行传输,有效提升了效率并降低延时,其数据吞吐量大幅提升。
WiFi6性价比更高,将在室内场景大放异彩。当前的WiFi路由器支持多达250台设备同时连接,WiFi6的路由器能够同时支持多达1024台设备,有助于将物联网设备高密度地连接到单个路由设备上。WiFi在生活中的应用占总体的70%,这个数据和规模是5G的两倍,如果需要通过5G实现这些连接,运营商需要建设很大基站,投入巨大成本,WiFi和5G将共存互补。对于家庭和小企业这样的场景,WiFi 6可以证明是理想的,意味着单个无线路由器就足以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相较于5G来说更经济。
搭载WiFi6的终端趋多,WiFi6 芯片将迎来井喷。WiFi 6全面出现在路由器设备中,TP-Link、Arris和D-link都在网状路由器系统中添加了WiFi6。目前已有多款移动端的设备搭载WiFi6,iPhone11和11专业版,其中包括WiFi6,自九月份推出已售出数百万台。联想、华硕、三星等公司也宣布搭载了WiFi6的新型笔记本电脑。据IDC预计,2020年WiFi6 的终端装置出货量将高达16亿,主要来自于AP(Access Point)与智能手机。终端出货量带将带动WiFi6 通信芯片出货量的暴涨,业内预估具备WiFi 6标准的芯片,全球出货量将由2019年的约3亿套,快速成长到2022年超越20亿套,市场规模大幅超越5G基带芯片出货的规模。
(3)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成熟,提升物联网的应用价值
物联网产生庞大数据洪流,云计算不可或缺。无论是面向消费者、企业还是工业场景,无处不在的物联网设备都会产生庞大的数据洪流,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据IDC预测,2020年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达33ZB。随着5G终端的应用,流量爆发式增长显著,到2025年物联网预计产生175ZB的数据量。全球需要足够的存储空间来满足物联网设备未来预期的数据存储需求,云计算的发展对于物联网的推广发挥重要作用。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数据分析服务,人工智能成数据转化关键。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每秒钟物联网终端都会产生海量数据。物联网的价值在于数据分析,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到2025年物联网产业的年产值将达到11.1万亿美元,而其中60%将产生自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但是物联网产生的数据往往具有非结构化、碎片化、时空域等特性,大大提高了数据分析难度。目前物联网企业尽管已经收集掌握了大量数据,但都未得到合理的使用,致使蕴含在数据中的价值没能得到开发,而人工智能或将成为数据转化关键。
2.2 巨头:全产业链上巨头大规模入局
物联网产业以前主要玩家是资本雄厚的互联网巨头,布局物联网多个层级,构建物联网生态圈。目前可以看到的转变是,全产业链上的巨头大规模入局,共同推进物联网的进展。产业链上的巨头主要可以分成三层:
1)感知层:主要为底层的硬件制造商,包括芯片厂商(高通、华为)、传感器厂商(博世、博通)、模组厂商(Sierra Wireless、移远通信)等等,各厂商纷纷推出重磅物联网产品,在研发成熟的硬件产品和降低元器件成本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网络层:主要为电信运营商,主导物联网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网络的商用节奏。电信运营商也利用自身网络通道的优势,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双向延伸。
3)应用层:主要为互联网巨头和传统行业巨头,互联网巨头着力的方向由to C端向to B端转,传统行业巨头(如海尔、美的、西门子)主动推进物联网应用在自身所处领域的落地,并积极向其他行业复制。
(1)感知层:中国势力崛起,硬件价格下降
中国半导体厂商实力提升,在细分领域可与国外竞争。我国大力发展半导体行业近20年,主要厂商已形成自身优势,在某些细分领域成局部崛起态势。长电科技全球封测市场占比排名第三,耐威科技MEMS代工规模全球第四,乐鑫科技在物联网WiFi MCU通信芯片领域市场份额第一。5G基带芯片5家厂商中,中国占据三席(华为、紫光展锐、联发科),移远通信物联网蜂窝模组全球出货量第一。
感知层硬件价格下降,物联网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随着元器件技术成熟,和商用规模扩大,元器件的价格下降趋势明显。据IC insight的数据,2007年MEMS传感器的平均售价在2.57美元,2012年1.24美元,预计到2022年下降到0.88美元,平均售价每年下降2%左右。无线模组价格下降更为明显,据移远通信招股说明书,4G模组产品由2016年的170元+降到2018年的140元左右,现在价格低至110元。
(2)网络层:中国物联网网络建设位于世界前列
4G和NB-IoT基站建设已成规模,2020年开始5G规模建网。截至2019H1,移动已建成4G基站271万座,联通建成4G基站135万座,电信建成152万座,我国4G基站合计558万座。NB-IoT在国内已实现千万级应用部署,总连接规模超7000万,在全球超过45家运营商已经建成近90张NB-IoT网络,模组种类超过100种,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物联网技术之一。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NB-IoT的基站总数约90万个,已实现广域覆盖,下一步的建设重点是解决深度覆盖和精品覆盖。2019年三大运营商5G基站建设规模在15万座左右,20年开始进入5G基站大规模建设周期。
物联网连接的价值量不高,运营商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三大运营商都采取管道+平台+解决方案的发展模式,利用网络管道优势,自研或合作建立云平台。再以补贴或研发的形式延伸到至上游终端市场,获取连接的载体入口。对于生态圈的建设,三大运营商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建立生态联盟,面向全行业开展应用。
(3)应用层:互联网巨头和传统行业巨头推动商用落地
互联网巨头由To C端战略转向To B端。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诞生于搜索、社交、电商、衣食住行等生活和消费领域。消费互联网发展势头放缓,C端的天花板隐约见顶,互联网巨头开始向To B端产业互联网转移。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将互联网积累的巨大优势向物联网领域延伸,依靠其广阔的受众、技术积累、云平台优势,提供智能家居、公共事业、智慧城市等解决方案,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企业面向垂直行业赋能。垂直行业企业从所属行业切入,借助行业经验,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行业痛点问题,打通细分行业中设备感知、数据处理和应用使能服务一整套环节。GE成立新的工业物联网软件业务,收入已达12亿美元(基于GE Digital的销售额)。白电龙头海尔布局智能家居领域,推出7大品牌智能生活解决方案。海尔智慧家庭目前全球成套用户近2000万,其中亚洲约1303万、美洲约416万、欧洲约140万、澳洲约100万。
2.3政策:To B/To G 端政策驱动大,To C端需求驱动显现
政策主要针对To B和To G端的应用制定。我国物联网行业政策主要围绕To B和To G端应用制定,涵盖了交通、农业、工业制造、医疗和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政策的实施形式多数为试点形式展开,以及给予了物联网企业税收优惠和补助政策。
To C 端暂未有政策出台,但消费端需求驱动已显现。早在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就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建议》的议案,但目前暂未有相关政策出台。但需求端对于To C端物联网应用发展驱动力初显,2019年双十一智能家居成为销售黑马。截至11月6日,共有5.4万件智能门锁接替了传统的“铁将军”,5万台智能投影仪将客厅变成了“家庭影院”。“近12万台扫地机器人将在”双11“后入户”上岗,头部品牌科沃斯单品预售已破亿。
政策强力催化,百亿物联网医疗市场被激活。2019年3月1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出台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涉及5个类别共17个评估项目,主要评估对象为二级、三级医院。在这些评估项目中,我们认为医疗物联网企业可以深入参与的有:急救衔接、标识与导航、信息推送、药品调剂与配送、健康宣教、远程医疗。医院一般将医疗物联网的开支算作信息化建设费用,经产业链调研,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10%,二级医院约为5%。而三级医院的医疗物联网支出占信息化支出的20%,二级医院约10%。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2018年二级医院总支出为7600万亿,三级医院总支出为1.9万亿,复合增速约为10%,计算出由二级和三级医院物联网医疗建设带来的市场规模在450亿左右。
三、大颗粒应用场景展望
碎片化应用中大颗粒场景更易实现规模效应。物联网的应用具有碎片化特点,小颗粒的应用价值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打通商业实现的通道。在To G/To C/To B端应用中,未来可见成规模的物联网场景有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
未来五年工业级物联网是行业主要驱动力,智能家居和智能楼宇连接数增量最大。据GSMA《2020全球移动趋势报告》,2019年全球连接数100亿,到2025年增长到250亿。未来五年连接数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工业级应用,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家居和智能楼宇的连接数增量最大,分别增长32亿和50亿。
3.1 智慧城市:智能安防、公用事业、智能交通、共享经济多点开花
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加码,试点工作范围扩大。IDC预测,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中国市场的三大重点投资领域依次为弹性能源管理与基础设施、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治理以及智能交通。在预测期间内(2018-2023年),三者支出将持续超出整体智慧城市投资的一半。计算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截至2019年9月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超过700个(其中部分城市有重叠),涉及交通、电网、零售、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安防是智慧城市重要应用场景,AI+安防带来更高成长空间。伴随高清视频、AI、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安防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被动防御升级为主动判断及预警的智能防御。安防市场是智慧城市的重点应用场景之一,IoT+AI技术将大幅提升安防效率,逐步由“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升级。我们认为,安防行业的需求主体正由G端向B端及C端逐步转移;此外,技术驱动下,行业的边界正在拓宽,未来IoT+AI+视频监控将进逐步下沉至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环境监测等下游新兴应用,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到2020年我国安防行业整体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
NB-IoT加速公用事业商用。NB-IoT在国内大规模商用的案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抄表;现阶段NB-IoT水表和NB-IoT燃气表用户数均超过1000万大关;2)摩托追踪,目前大约有300万电动车应用NB-IoT实现对摩托车的追踪;3)烟感探测器,大概在200万个烟感应用规模;4)白色家电,规模约为100万,华为2019年8月发布针对家电领域的NB-IoT芯片。在海外,NB-IoT已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案例有:摩托车监控(泰国)、羊联网(挪威)、气表(韩国)、智慧门锁(西班牙)、智慧停车(德国)。根据《我国水表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期间智能水表(含智能应用系统)销售收入占全部水表销售比例要达到40%以上。我们认为智能水表的产量及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到2022年渗透率能达到40%。
ETC政策红利殆尽,智慧停车、智能交通新场景接力。交通运输部要求,到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1.8亿,高速公路收费站ETC全覆盖,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90%以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全国ETC用户数量已达到发行总目标的84.01%,这意味着ETC市场已接近饱和。我们认为,ETC增量市场消失殆尽,下一个接力的交通场景是智慧停车。国内停车设施建设速度无法满足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口巨大,看好智慧城市中智慧停车的发展,建议关注智能停车场管理龙头捷顺科技和ETC龙头金溢科技。
共享经济兴起,物联网移动资产管理成为新亮点。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从市场结构来看,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三个领域共享经济交易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5894亿元、8236亿元和2478亿元。从发展速度来看,生产能力、共享办公、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增长最快,分别较上年增长97.5%、87.3%和70.3%。物联网是共享经济的基础,在对共享单车、共享充电桩等资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享经济的兴起也是物联网发展的新的一个增长点。共享经济和新零售的兴起,也带动联网Pos机的增长,目前我国联网Pos机的保有量已超过3000万台。
3.2智能家居:全屋智能落地,远程医疗实现突破
消费者对智能家居采用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万亿规模。据Strategy Analytics《2019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预测,到2019年,智能家居相关硬件、服务和安装费用上的支出将达到1030亿美元,并将以1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23年的1570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有2亿多家庭拥有至少一台智能家居设备;到2023年,随着全球将有30%的宽带家庭会使用智能家居设备,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将会再增加1亿。到2023年底,将有超过64亿台智能家居设备在使用或平均每个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将拥有21台设备。
从抢夺智能家居入口到全屋智能竞争格局。智能家居发展初期,硬件种类较少,布局者主要争夺智能音箱这一入口级设备。2016是智能音箱元年,Amazon发布多形态产品,阿里、小米等入局混战,之后进入低价放量周期。智能音箱全球出货量每季度再创新高,预计2022年智能音箱销售量突破1.5亿台,市场销售额74亿美金,占智能娱乐的18.5%。2018年开始,家庭场景中智能设备种类增多,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能摄像头、智能开关等智能单品的普及,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成为新的潮流。
地产商、家电厂商、云厂商合作共赢,推动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的落地。全屋智能实现的障碍主要有:1)通信协议不统一;2)仅靠地产和家装企业难以完成IoT和云服务集成化交付;3)全屋智能建成后,统一迭代升级困难。地产商、家装商、云厂商协同一致,解决全屋智能中“智能孤岛”的难题。云厂商如华为的HiLink开放平台,推出“IoT开发使能三件套”,解决了智能设备通信协议不统一的难题,同时为合作的家电厂商赋能,目前已有600家加盟生态伙伴。家电厂商下沉到整装市场,如海尔发布三大整装品牌,满足不同人群的一站式全屋整装需求,目前终端销售渠道突破1000家,并在3年内以每年2000家速度递增,到2021年突破5000家。地产商在智能家居浪潮中也积极开放合作,华为合作的地产商有绿地、中海地产等10家知名地产商,海尔与万科集团、鲁能集团8大地产企业战略合作。从2019年双十一的数据来看,智能家居跃然成为销售黑马,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拓邦股份有望受益。
中国在远程医疗领域实现多项“世界首次”的突破。2020年1月24日,中兴通讯与四川电信助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首次实现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G远程会诊。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远在海南的神经外科专家凌至培为身在北京的患者实施了帕金森症“脑起搏器”植入手术。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利用5G技术,同时远程操控两台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为浙江嘉兴和山东烟台的两名患者实施手术。这也是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远程手术。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我国2019年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190亿元,预计到2023年增长至392亿元。
远程医疗的突破将带动可穿戴设备的普及。5G技术推动远程医疗的突破,预计未来医疗康复、家庭护理、日常保健等场景的医疗需求增多,加快可穿戴设备普及速度。据Gartner数据,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接近400万台,未来两年出货量超过500万台。
3.3 车联网:车路协同化发展,C-V2X为核心价值链
5G赋能推动车联网的爆发式增长。2018年工信部印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必须加快基于5G设计之车联网无线通讯技术(5G-V2X)等关键技术研发及部分场景商业化应用,积极建置通讯和运算整合之车联网体系架构。5G商用加快车联网从LTE-V2X向5G -V2X跨越,在实现基本的车联网安全业务的基础上,5G-V2X实现高级复杂的车联网业务,如提供传感器信息共享、无信号灯协作式通行、汽车支付等等。预计5G会加速车联网的落地,在2020年H2-2021年H1车联网将开启高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联通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V2X市场将突破6500 亿元,中国V2X 用户将超过4000万,渗透率超过20%,市场规模超过2000 亿。
建设节奏:“单体智能”率先放量,“协同智能”即将登场。我们认为2020年是车联网元年,智慧的车、聪明的路以及车路协同这三个维度的建设将协同推进,但不同维度上的建设可能存在结构性分化。车侧和路侧的单体智能仍将持续,但车路协同(网侧)将是接下来建设的重点。具体来看:1)车侧:L1/L2/L3自动驾驶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感知器件与辅助驾驶系统厂商充分益。2)路侧:智能化建设整体滞后,不同路段基于载体完善度不同建设重点将出现分化。3)网侧:网络建设、硬件先行,作为车联网核心基础设施与价值链环节有望最先实现规模化落地。
C-V2X产业链的相关硬件将是车联网前期建设中最主要的投资机遇。车联网平台和应用实现的基础是连接,因此C-V2X发展初期将以做大连接为主,此阶段相关硬件厂商最为受益。C-V2X产业链相关硬件按上下游分为通信芯片、通信模组及硬件终端。其中,硬件终端可以分为车侧、路侧和网侧三部分,其中车侧主要是集成了C-V2X通信模组的车载单元(V2X OBU),路侧主要是V2X路侧单元(V2X RSU),网侧则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无线基站、差分基准站、边缘服务器、DPI设备等众多设备。
3.4工业物联网:5G掀起工业物联网产业变革
IIoT重塑制造业数字化基础,2023年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可达3100亿美元。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制造企业数字化的迫切需求,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扩大。根据IoT Analytics预测,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为64亿美元,到2023年增长到31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37%。其中占比最多的为加工制造业、运输行业和公用事业。据CCID预测,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7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速约18%。
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自动化向信息化演进中,距离工业智能化尚有较大距离。工业互联网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方向,但我国制造业目前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制造业尚处于自动化改造期,3C行业自动化率仅在15%~25%之间,无法完全脱离人力操作。从工业机器人的指标来看,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人63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智能化程度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饱和,只有个位数的增长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增长率。我国目前工业自动化程度不够,还在向信息化演进当中。
5G+工业互联网应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进程有望加速。工信部近日印发《关于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2年,将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通知指出,通过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华为推出5G工业模组,掀起工业物联产业变革。2019年10月23日,华为重磅推出全球首款商用的5G工业模组,把5G应用扩展工业物联网。2020年2月,在主题为“5G创造新价值”的华为2020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伦敦发布会上,华为开启了“5G合作伙伴创新计划”,未来5年该计划即将投入2000万美金。华为联合移远通信、长虹控股、爱联科技、中国移动终端等行业伙伴,在伦敦发布了基于上海海思5G模组中间件的一系列行业类和消费类模组,以加速5G在千行百业的规模商用。目前华为5G工业模组已实现超过1000个工业应用,具有1000个IoT合作伙伴,覆盖超过100个产品类别。
四、行业空间测算:厘清物联网增量市场
市场上对于物联网行业规模的描述通常直接引用一些咨询机构的预测数据,其弊端在于不清楚对于物联网的界定以及估算方式。我们认为不能囫囵吞枣的把与物联网概念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统称为物联网,因为有些设备在没有运用物联网技术时就已经存在,物联网的加入既有新增,有时也是此消彼长。另外我们认为对于物联网的空间测算应该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看,因为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细长,不是全产业链同时爆发,而是按照产业链递进生成的。
4.1物联网是将传统设备“智能化”再“联网化”
物联网的增量市场在感知层的若干硬件、网络层运营商流量费、平台和应用服务。物联网给传统行业赋能的过程就是将传统设备先“智能化”再“联网化”,囊括了“传统设备改造”期间的所有“增量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增量市场主要有4个部分:
1)感知层:MEMS传感、MCU芯片、通信芯片、模组以及其他元器件;
2)网络层:运营商作为网络通道,收取的流量费;
3)平台层:平台商对设备进行管理或应用使能;
4)应用层:集成方案解决商提出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
4.2物联网产业链价值多分布在平台与应用
应用层价值占比在35%-45%。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认为,物联网产业链中,终端和传感器价值占比25%,网络连接占比10%,平台层占比20%,应用和服务占比45%。麦肯锡的研究显示,物联网产业链上感知层占比21%、传输层占比10%、平台层占比34%、应用层占比35%。物联网高价值量在应用服务,占比可达35%-45%。
4.3从量和价两方面解构物联网市场规模
物联网的量即为连接数。参考Gartner、IoT Analytics、GSMA、MaChina、IDC五家咨询机构对于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的预测,预计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99亿-281亿,2025年连接数达215亿-416亿。我们选取位于中位数的GSMA的预测数据作为物联网量的测算,并用当年的连接数减去前年的连接数得到新增连接数,即为当年物联网设备出货量,暂不考虑设备的替换周期。
物联网的价不仅是指价格,更是单连接价值。我们通过产业链调研和公开资料分析,得到下列单连接价值量:
1)根据产业链调研,单连接要用到1-2个MCU,单连接价值在10元左右,单连接MEMS的价值也在10元。据IC insight给出的判断,MEMS和MCU的平均售价下滑趋势企稳。随着物联网复杂应用的展开,特别是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单连接用到的MCU和MEMS个数增多,给予单连接价值每年2%的增长趋势。
2)通信芯片的测算,假设新增连接数中80%为局域通信,20%为广域通信,分别与局域和广域通信芯片价格相乘得到市场空间。
3)无线模组市场空间参考TSR对无线模组出货量的判断,以及GSMA对于无线模组产品结构和价格的预测,算出整个无线模组市场的空间,当前在230亿左右,到2025年超过800亿市场空间。在之后感知层的合计中,为避免模组与通信芯片重复计算,感知层只统计MEMS、MCU 和通信芯片的市场空间
4)根据移动2019年中报数据,物联网连接数为6.93亿,物联网收入为52亿元,算出ARUP值约为15元。当前物联网连接多为低流量连接,预计5G应用落地,ARUP会升高,给一个5%的增速。
5)2016年物联网平台360家,2017年全球知名的平台450家(全球500强之外),2018年死了三分之一,集中度提高,马太效应呈现。预计当前物联网平台300家,市场规模在400亿。根据物联网产业链价值分布,我们认为应用层价值是平台层的2倍,平台层规模在800亿。
当前感知层变现能力较强,未来平台层和应用层大有机会。我们认为当连接数达到百亿级别,在特定行业里实现商业突破后,接下来是将经验复制到其他行业,物联网的进程会加速。目前可以观察到,在感知层的模组厂商已经实现了行业突破,加速复制到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其他领域。应用层进展较慢,大多数厂商还在面向垂直领域优化商业模式,等实现商业突破开始复制其他行业时,平台和应用层的商业机会更广。当前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感知层占比30%,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万亿,感知层占比降到20%以下。
五、行业策略与投资建议
5.1整体策略:把握三波投资浪潮,重点布局产业链领军企业
我们认为,物联网从兴起到成熟,会经历三次投资浪潮。具体来看:
第一波:连接变现。从人人联网到亿物互联,连接的数量将定义物联网未来可能的市场空间。未来的五年将是物联网做大连接的五年,核心受益的是传感、芯片、模组、终端等硬件厂商。
第二波:流量变现。海量的连接产生海量的数据,带来海量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需求。运营商、云计算产业链将充分受益新的物联网数据浪潮。同时数据、计算和智能下沉到边缘,边缘计算崛起,边缘云和边缘智能将成为新的产业方向。
第三波:应用变现。随着连接的广泛建立,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行业应用和服务将不断升级。同时数字版图将超越物理世界,各种新的应用创新层出不穷,在物的广泛连接之上还将实现数据的融合和服务的连接,推动新的“结果经济”商业模式出现。具备行业know how、连接规模和数据智能优势的玩家将成为最大赢家。
5.2连接变现:规模为王,关注传感、芯片、模组、终端龙头厂商
物联网带来MEMS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中,中国厂商主要受益于封测和代工环节。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物联网推动MEMS市场规模阶段性扩大,Top 30厂商占据MEMS市场约90%的份额,博通、博世双雄称霸。当前中国厂商主要受益于封测和代工环节:长电科技在半导体封测市场份额全球第三;耐威科技收购MEMS代工市场份额第三的Silex,带动业务占公司业务比例也从2016年的20%,增长到现在的45%。
物联网MCU兴起,2025年有望占据2成份额。全球MCU下游应用最多的是汽车电子,占比约33%,IC insight认为当前汽车电子中有9%的MCU是用于车的联网。经过我们的测算,目前物联网对于MCU的贡献在10%左右,到2025年有望提升到15%-20%。
全球Top10厂商占据MCU市场85%以上份额,国内市场被外商占据。根据Ihs数据,2018年全球MCU市场中Top 10厂商均为外资厂商,占市场份额85%以上,主要玩家有美国微芯、意法半导体、瑞萨科技、德州仪器和恩智浦。中国市场Top 10厂商仅有中颖电子、兆易创新两家内资公司榜上有名,2018 年我国 MCU市场前八大厂商为外资厂商,合计收入占比达到了 87.30%。
中国MCU厂商在智能家居领域大有作为。中国MCU厂商与国外巨头规模差距较大,且一些大的半导体厂商开辟了MCU的新业务,如兆易创新在存储业务的基础上,MCU业务的市场规模已有4亿。华润微电子在功率半导体的主业上,涉入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控制两个面向物联网的新业务。中国在智能家居MCU的市场份额位于第一,东软载波在智能家居MCU的布局有望变现。
广域和局域芯片全面突破。全球主要的基带芯片厂商只有7家:高通、英特尔、华为、联发科、紫光展锐、中兴、三星,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报告,高通、海思、联发科、三星LSI和英特尔在2019年第二季度占据了全球蜂窝基带处理器市场收入份额前五名。高通保持了43%的基带市场收入份额领导地位,紧随其后的是海思,收入份额为15%,联发科则为14%。5G时代英特尔掉队,华为和紫光展锐有望追上队列。WIFI物联网芯片中,乐鑫科技在WiFi MCU市场上份额第一。
模组行业中国厂商超越国外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内厂商的成本优势和全球化战略的扩张,国外厂商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国内厂商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普遍在40%以上,国外厂商在10%左右。Sierra wireless 2019Q3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4.5%,Telit营收同样出现负增长情况。而国内厂商依然保持50%增长率的高歌猛进的态势,海外销售占比提升带动毛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国内厂商抢占国外厂商市场份额的情况还将持续。国内重点模组厂商有:1)移远通信布局2G、3G、4G、5G、NB和GNSS模组,产品广泛用于无线支付、车载运输、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无线网关、工业应用、医疗健康和农业环境等众多领域。2)移为通信主要涉及物联网景气度较高的行业,做好一个行业再扩散到其他领域,目前在传统车载、物品追踪以及个人追踪产品的基础上,延伸至动物溯源及共享经济领域。3)高新兴布局车联网,成为吉利、长安、比亚迪等大型整车厂的供应商,提供4G/5G车规级模组和T-Box终端。
物联网终端领域百花齐放,关注大颗粒行业和通用场景。物联网具备海量的碎片化应用场景,建议关注头部的行业和应用场景的物联网终端产业投资机会。大颗粒的行业包括公用事业(水、电、气)、车联网、交通、安防、医疗、教育等等;通用场景包括设备和宠物追踪、基于AR/VR的设备维修检测等等。
5.3流量变现:运营商和云产业链充分受益,边缘计算崛起
从人的流量到物的流量,运营商有望迎来新流量红利。2019年H1,国内三大运营商连接数总和9.5亿,预计全年三大运营商连接数达到11~12亿。物联网连接数占运营商总连接数25%以上,收入占比仅为1%~2%,物联网收入与连接数结构不成比例。当前连接多为2G等低数据量的连接,未来随着4G、5G连接占比提升,同时连接数规模走向百亿,运营商将迎来基于亿物互联的流量红利。
海量的连接产生海量的数据以及由此带来的海量的计算和存储需求。亿物互联带来的数据洪流将持续云计算产业链(IDC/服务器/网络设备/光模块)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从这个角度看,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具备资源优势的第三方IDC、服务器、数通设备和光模块厂商仍处在长的上升周期中。
物联网的发展将带来边缘计算的崛起。海量的物联网终端和5G网络将推动数据下沉到边缘,同时带来边缘侧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作为一种运算架构,边缘计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万物互联背景下集中式运算架构中带宽和延迟两大瓶颈问题,IDC预计2020年超过5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与处理。另据IDC预测,全球物联网数据总量将从2018年的33ZB(zettabytes)增长至2025年的175ZB,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
七大类市场玩家积极布局跑马圈地,边缘计算的未来赢家将从中产生。目前,边缘计算市场主要玩家包括:1)硬件设备厂商,如服务器厂商、通信设备厂商、工业设备厂商等,致力于推出边缘计算基础硬件和设备;2)ICT基础设施厂商,如数据中心运营商、铁塔公司等,重点布局方向是数据中心以及铁塔与边缘计算的融合;3)电信运营商,为边缘计算市场最积极的玩家者之一,以网络优化以及5G商用为主要目的,当前均在积极探索将靠近用户的边缘机房进行数据中心化改造以承载边缘计算服务;4)芯片厂商,致力于核心组件边缘计算芯片的研发和大规模商用;5)云计算公司,也是整个市场上最积极的玩家之一,尤其是巨头公司近几年布局相当频繁。如亚马逊推出了可以让AWS无缝扩展到设备上的Greengrass,微软推出了混合云解决方案AzureStack以及可视化开发工具包Azure IoT Edge,Google推出了将机器学习带到边缘设备上的Google Edge TPU芯片以及Cloud IoT Edge平台,阿里云推出了Link Edge云端边缘计算平台等;6)专业产品/服务提供商,如各行业的应用服务商,致力于结合边缘计算对其产品或服务进行升级;7)相关组织, 如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致力于边缘计算相关标准和框架的制定以及理论发展引导。
边缘计算的长期发展主题依然是云化和智能化,边缘云及边缘智能将成为产业上的重点布局方向。长期看,在云计算、AI的技术和产业上有着深厚积累及前沿布局的平台型公司(如亚马逊、微软、阿里、谷歌等)有望成为边缘计算浪潮最大的受益者。短期看,相关基础设施及硬件厂商,如芯片厂商Intel、ARM、华为海思,服务器厂商HP、Dell、浪潮信息,通信设备厂商诺基亚、中兴通讯等将率先受益。同时,参照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部分布局或转型较早的细分应用/服务厂商有望充分享受行业成长红利从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建议关注积极推动CDN演进升级为边缘计算系统的网宿科技,视频安防龙头海康威视等在边缘计算领域的进展。
5.4应用变现:长期走向“结果经济”,短期物联网平台商和集成商受益
长期看,随着连接的广泛建立,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行业应用和服务将不断升级。同时数字版图将超越物理世界,各种新的应用创新层出不穷,在物的广泛连接之上还将实现跨行业数据的融合和服务的连接,推动新的“结果经济”商业模式出现。具备行业know how、连接规模和数据智能优势的玩家将成为最大赢家。
短期看应用变现通道打通,聚焦平台商和集成方案提供商。物联网领域的最直接的商业模式就是帮助各行各业通过终端设备抓取数据,然后应用软件在后台去判断分析,做出决策。在一些大型的垂直行业已有巨头布局,下游应用场景又比较分散,要做到行业整合步伐比较缓慢。但是应用变现在提高企业效率,节省成本方面效用较大,市场价值量高。目前,在这方面布局的公司有:虹软科技,移动摄像图像处理领域先行者,促进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落地;鸿泉物联,致力于为“两客一危”商用车提供智能联网管理系统,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商用车联网系统的领航者。
六、重点公司
6.1移远通信:模组行业龙头,全球销售体系完善
核心看点一:物联网行业爆发,模组领域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国内玩家逐步主导全球市场。
PC衰退手机渐弱,物联网标准统一突破技术瓶颈,成为下一个爆发点。模组行业通信技术2G到5G迭代,NB-IoT新技术成熟,下游应用由智能支付、智能水电煤表到共享经济、智慧城市不断扩张。量价齐升驱动行业景气度持续,我们预测模组行业2018-2023年,市场规模从200亿到600亿,复合增长率29%,未来5年行业空间无明显天花板。国内厂商全球化销售体系的建立,打破了国外厂商占主导的原有格局。国外模组龙头Sierra wireless、Telit收入已出现负增长,而国内竞争者依靠成本优势和全球化渠道,实现规模与毛利率同步增长,占据竞争优势地位。
核心看点二:行业壁垒加深,公司核心竞争力贯穿研发-销售-制造环节
人才技术、行业经验、市场认证铸就行业壁垒,先进入者多年耕耘,行业壁垒不断加深。模组核心竞争力在软不在硬,业内厂商多为自研+销售,制造外包的商业模式。公司竞争优势贯穿三大环节:研发扩充产品线,销售开辟市场,制造提高交付能力。1)多研发团队在各细分行业纵深多年,拥有最全的产品系列,并且在后续物联网新应用场景爆发时,新产品线研发领先竞争对手;2)全球化销售体系以及多个市场认证;3)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和提高交付能力。
核心看点三:三年内有望实现出货、收入行业双第一,长期看产业链垂直整合将打开利润空间
公司业务演进分三阶段:做大规模-提高毛利-净利拉升。未来三年公司仍处规模扩张期,预测无线模组出货量将从2018年4800万增长到2021年1.6亿,出货量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达50%,营收份额30%。同时,公司布局谋篇长远发展,向下进入智能制造,向上布局应用服务,有望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进一步打开利润空间。
风险提示:物联网行业落地不达预期;海外出货量不达预期;研发投入未能兑现业绩。
6.2移为通信:小而美的物联网终端厂商,具备全球竞争力
核心看点一:国内唯一上市的物联网定位终端厂商
公司是业界领先的无线物联网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为车载通信、车队管理、物品追踪、人员安全管理、远程医疗和无线健康管理、远程监控等无线物联网应用提供高质量的 GPS 终端设备和解决方案,产品可分为车载追踪通讯产品、物品追踪通讯产品、个人追踪通讯产品、动物追踪溯源产品等。2018 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4.76 亿元,其中车载追踪通讯产品占比 68.09%,物品追踪通信产品占比 21.15%,个人追踪通讯产品占比 1.06%,其他主营业务占比 9.79%。
核心看点二:85%以上的业务在海外,在全球具备较强竞争实力
作为中国 M2M(机器与机器通信)设备的主要出口供应商之一,公司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亚等世界各地。在M2M设备领域,公司的竞争对手多为海外公司。全球的主流供应商包括美国CalAmp、Enfor,欧洲 Teltonika、Aplicom,台湾企业 Portman,中国的移为通信、博实结和康凯斯。其中移为通信 85%以上业务均在海外,是国内为唯一走出去并与欧美供应商相抗衡,在全球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
核心看点三:新拓展共享经济与动物追踪,增加收入来源
在传统车载、物品和个人追踪的基础上,公司从 2018 年开始积极拓展共享滑板车业务和动物追踪业务,并希望借此打开公司成长空间。(1)共享经济全球兴起,专注机遇拓展共享滑板车。2018 年,共享电动滑板车在海外多个城市兴起,今年,在欧洲等地也持续升温。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两家电动滑板公司为 Lime 和 Bird,Uber、lyft、谷歌等巨头也在入局。(2)与澳大利亚利德合作,布局动物追踪领域为延展。2018 年初,公司与澳大利亚利德制品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德制品是世界领先的动物识别系统方案生产商,在畜牧行业拥有七十年的丰富经验以及完善销售渠道,产品经过了澳大利亚国家牲畜识别系统以及国际动物记录委员会的认证。目前,公司已完成超过 30 款产品的研发,包括可视标、电子标与读写器在内等的一系列产品,基本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
风险提示:物联网行业发展不及预期;毛利率受新业务影响存在下滑风险;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6.3乐鑫科技:WiFi MCU通信芯片龙头,开源生态铸就壁垒
核心看点一:行业领先的WIFI MCU芯片供应商,性价比优于国外巨头
公司主营业务是物联网WIFI MCU通信芯片及其模组,在WIFI MCU芯片细分领域,公司与高通、德州仪器、美满、赛普拉斯等巨头同属于第一梯队。主力产品ESP8089、ESP8266和ESP32等系列产品,在性能、集成度、功耗和稳定性都具有竞争优势,性价比较国外厂商优势更为明显。
核心看点二: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演进,与下游大客户合作紧密
WiFi MCU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发展初期智能硬件种类比较少,主要为智能音箱等单品,现在已经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演进。2018年开始,家庭场景中智能设备种类增多,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能摄像头、智能开关等智能单品的普及,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成为新的潮流。公司与下游大客户小米、涂鸦、科沃斯等知名厂商合作紧密,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份额持续提升。
核心看点三:开源技术生态系统,保持产品开放性和先进性
公司以开源方式,创新地建立了开放、活跃的技术生态系统,在全球物联网开发者社群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众多国际工程师、创客及业余爱好者,基于公司硬件产品、ESP-IDF操作系统,在线上积极开发新的软件应用。在国际知名的开源社区论坛GitHub中,线上用户围绕公司产品自行设计的代码开源项目已超25000个。
风险提示:物联网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风险;技术迭代风险。
6.4华润微电子:全产业链一体化,提前布局物联网传感器及控制器
核心看点一:功率器件半导体龙头,提前布局物联网
华润微电子是中国领先的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半导体企业,产品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领域。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功率器件企业,多项产品的性能、工艺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物联网新窗口爆发之际,公司提前布局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研发和资金投入向新业务倾斜。目前两细分业务占总业务比例不到10%,未来有望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
核心看点二:传感器产品线丰富,IDM模式厂商制造、封测实力强
公司智能传感器主要可分为MEMS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与光电传感产品。产品线丰富,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控制以及医疗等领域。MEMS传感器对晶圆制造、封装技术要求更高,制造工艺也更加复杂。全球前十大MEMS厂商中有八家为IDM企业,IDM模式下公司自身的制造和封测实力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核心看点三:MCU国内公司加速赶超,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大
MCU用于控制的运算量较小,产品更新换代与其他集成电路相比更慢,国内公司在技术上拥有加速赶超的机会。在低端的消费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进口替代,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对MCU性能要求更高的领域,随着本土企业的技术积累,未来也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公司智能控制产品可分为人机交互MCU、计量计算MCU、通用型MCU等,在多个产品系列均取得显著的技术突破。公司的智能控制产品基于业界领先的OTP、MTP、Flash CMOS等主流工艺平台,涵盖4位、8位、16位及32位CPU内核,应用于人机交互、消费电子、工业控制、计量计算等领域,具有产品线丰富、进口替代性强等优势。
风险提示:行业周期波动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技术迭代风险。
6.5高新兴:战略聚焦车联网及公安业务,转型蜕变再出发
核心看点一:2019年处于转型期,项目管理优化,关注20年车联网及公共安全业务落地情况
公司先后通过收购国脉科技、中兴智联、中兴物联等公司,完成在车联网及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布局。2019年Q4确认商誉减值约10.70亿元,未来商誉减值风险减小。2019年公司处于转型期,主动收紧PPP、BOT项目,未来主要做BT项目并进行项目管理优化。通过战略聚焦主航道,公司将由过去的外延式扩张逐渐转变为内生性增长驱动的企业。2019年主要深入产品端和市场端的工作,2020年是前期营销落地的重要节点。
核心看点二:终止外延并购,战略聚焦车联网
公司近期公告终止收购埃特斯51%股权,显示公司发展思路再度聚焦。目前车联网产品已实现“连接-终端-平台-应用”全线覆盖,并对外发布了5G车联网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级商用车联网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应用落地。已明确为“5G和C-V2X产品研发项目”逐步投入2.13亿元,进行基于5G的模组、车载终端、V2X平台等产品的统一规划及技术前瞻性布局,实现多业务融合的车联网应用。在此之前,高新兴还携手吉利、高通,宣布将于2021年发布吉利全球首批支持5G和C-V2X的量产车型,高新兴将为这些量产车型提供C-V2X产品。
核心看点三:公安业务完善“端+平台”闭环,向纵深方向发展
公司执法办案产品目前已在8省、40+地市进行落地。2018年收购神盾信息,神盾的执法办案平台目前在全国市占率约40%;大数据/情报平台份额约20%。神盾一方面能够强化“端+平台”布局,另一方面公司有望借助其渠道优势突破北方市场。2019年12月,公司中标广东省公安厅视频云项目,公安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风险提示:公司内部业务整合不及预期;车联网业务发展不达预期,国内车企客户拓展不及预期;公安业务不及预期。
6.6博通集成:深耕无线通讯十余年,ETC和IoT支撑业绩节节高升
核心看点一:深耕无线通讯领域,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公司成立于2004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鹏飞博士和郭大为博士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射频半导体领域有丰富的设计、管理经验。成立14年公司持续技术创新,推出世界首颗5.8-GHz无绳电话集成收发器芯片,2007年,随着我国公路 ETC标准正式采用5.8-GHz标准,博通集成基于5.8GHz开发的BK5822集成收发器芯片一度占据国内90%市场份额。目前,公司在国标ETC射频收发器、无线键盘鼠标芯片、FRS对讲机芯片、无人机无线遥控芯片、蓝牙音响芯片等领域均是国内最大供应商。
核心看点二:短期受益于ETC政策实施,业绩稳健增长
2019年5月,国务院提出年底前要力争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交通运输部印发有关通知,按照计划,到2019年底,各省(区、市)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达到90%以上。在政策强力刺激下,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1.8亿,公司作为ETC芯片行业先行者,业绩短期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核心看点三:长期IoT应用推进打开新空间,TWS耳机、智能家居首当其冲
物联网市场的爆发,在局域通信场景下,蓝牙和WiFi还是主流连接方案。智能家居由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演进,从智能音箱等智能单品发展到智能灯泡、智能衣柜、智能门锁、智能开关多品类智能家居产品。公司BK3260、BK3257等蓝牙音频芯片已应用在百度和小米的智能音箱中,低功耗IoT WIFI芯片也同步在研。以苹果推出的TWS耳机为节点,TWS行业进入百花齐放局面,安卓阵营中华为、小米、三星等加大投资在TWS领域,公司储备了适用于TWS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所需的低功耗蓝牙音频芯片,将受益行业爆发。
风险提示:ETC市场可持续性不及预期;蓝牙市场拓展不及预期;WiFi产品研发和销售不及预期。
6.7和而泰:深耕智能控制器业务,毫米波乘5G+卫星互联网东风
核心看点一:智能控制器和毫米波芯片业务双轮驱动
公司成立于2000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投资设立。成立二十载,公司一直致力于为高端市场提供高端产品,是伊莱克斯、惠而浦、西门子、GE、松下等全球化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国内智能控制器龙头的地位稳固。公司2018年收购铖昌科技,切入毫米波射频芯片领域,布局新赛道,为公司未来发展注入新势能。
核心看点二:智能家居控制器成长性依旧,提前布局汽车电子
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包括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智能硬件、汽车电子、LED产品、智能建筑等多个产品系列。智能控制器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物联网应用落地,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进程是呈波浪形发展的,目前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较快,车联网以及工业物联网培育周期较长。公司业绩65%来自于家电智能控制器业务,随着智能家居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跨越,家电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近3年公司家电控制器的营收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还未达到天花板。同时公司于19年7月成立子公司深圳和而泰汽车电子,目前已与汽车零部件厂博格华纳建立合作,有望在汽车电子领域再创佳绩。
核心看点三:毫米波芯片竞争壁垒高,5G+卫星互联网前景光明
和而泰子公司铖昌科技是国内相控阵雷达行业领先者,凭借相控阵雷达T/R芯片组件核心技术,有效地解决了T/R芯片组件高成本问题。其产品批量应用于航天、航空、武器装备等领域,是我国卫星毫米波射频芯片唯一民营供应商。未来毫米波技术的应用有两大看点:1)毫米波是卫星互联网星座核心技术,美国StarLink和OneWeb合计预计要发射1.5万颗低轨卫星,我国国内卫星计划也在3500+颗以上,卫星制造和发射迎来高景气的10年;2)毫米波频段能满足5G通信对于大宽带频谱资源的需求,国内运营商也积极对毫米波频段进行测试,中国移动预计在2022年前后能实现5G毫米波的商用部署。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导致上游原材料涨价;智能控制器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毫米波芯片业务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6.8浪潮信息:乘风而起,进击全球第一
核心看点一:下游需求回暖叠加竞争格局改善,公司迎新一轮加速发展机遇
2018年下半年起互联网巨头进入服务器库存消化期,从3Q19数据来看,海外云巨头资本开支回暖,国内云巨头资本开支降幅收窄,下游行业需求回暖迹象明显,预计明年云厂商整体资本开支将实现高速增长。此外,5G和AI作为两个重要变量,将带动服务器出货量高增长:5G商用在即,GMI预测边缘数据中心市场2024年超达130亿美元,明年起边缘计算服务器有望迎大规模部署;AI产业化进程加速,IDC预测2022年国内以算力为核心的AI基础设施投资将超50亿美金,19-22 CAGR达32%。我们认为,在上述因素驱动下,公司作为国内服务器龙头、全球服务器领军者将迎新一轮扩张。
核心看点二:公司在深度定制、快速交付、成本控制方面已构筑起核心壁垒,竞争力全行业领先
公司凭借JDM模式深度定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服务器新品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至9个月。智能工厂投产后,云服务器整体交付周期从15天缩短至3-7天,生产效率提高30%,产能提升4倍,交付能力全行业领先,过往案例中曾创下8小时部署超1万台节点的记录。同时,受益规模效应,公司期间费用率由2012年的20.08%下降至2018年末的8.47%,远低于国内同行,产品定价空间更大、竞争力更强。我们认为,深度定制、快速交付和成本控制是服务器厂商核心能力,浪潮全方面领先,未来最受益行业发展。
核心看点三:多点布局下浪潮已具备二次进击基础,2022年服务器全球第一可期。
浪潮的四个布局将成为其问鼎行业的关键:1)公司国际化布局完善,未来有望通过产品品质、深度定制化以及大规模供货等优势在海外取得突破;2)公司是最早布局AI服务器的厂商之一,具有明显先发优势,2018年国内市占率超50%(IDC),互联网行业份额超60%;3)公司通过OTII在边缘计算服务器标准制定上取得先机,当前已有产品推出,未来将充分受益边缘计算发展;4)2018年公司渠道管理模式的重大升级有利于激发渠道商合作热情,渠道销售额有望实现高增长。
风险提示:云计算厂商及运营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
6.9虹软科技:视觉算法为器,开拓 AIOT 大市场
核心看点一:计算机视觉是 AI 领域最具商业化价值的赛道,其中手机视觉是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之一
作为 AI 时代主要入口之一,计算机视觉主要以图像和视频等高维、密集数据为主要处理对象,信息提取程度更深、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商业化价值巨大。手机视觉是行业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受益智能手机摄像的发展,未来在 5G 换机潮以及摄像头双(多)摄、深摄渗透率提升趋势下有望迎加速发展机遇。在该领域,第三方算法提供商具备技术沉淀和产品化经验方面的优势,未来大有可为。
核心看点二:公司是 AI 视觉算法领域的领军者,长期发展具备三大竞争优势
公司自2003 年起专注于移动摄像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经过 20 多年发展已打造出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市场认可度高、行业地位领先,客户覆盖国内外各大主流安卓智能手机厂商。我们认为,公司长期发展具备三大竞争优势:1)产品化能力强,能针对不同硬件在有限开发周期内为客户提供“性能-功耗-硬件成本”三方面最优平衡的解决方案;2)算法覆盖面广,已积累大量的成像、图像、色彩领域的经验和技巧并掌握了各类核心 AI 技术,构建了完整的视觉 AI 技术体系;3)初步构建产业生态,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紧密,有助于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客户需求响应效率。
核心看点三:汽车视觉是未来新蓝海,有望成公司成长新引擎
作为 ADAS 的主要信息入口,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高,车载镜头的需求量会快速提升,进而将带动汽车视觉应用的快速发展。公司在手机视觉领域积累的 AI 算法技术具有通用性和延展性,大量模块化的产品和基础支持算法库能够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为公司开拓汽车视觉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公司针对车辆周围环境探测以及车内安全辅助驾驶都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汽车视觉行业发展,延续技术与产品领先优势。
风险提示:下游应用领域与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技术升级迭代风险;新业务开发和拓展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预收款项风险。
6.10鸿泉物联:专注车联网市场十年,引领商用车联网系统市场
核心看点一:立足于商用车驾驶系统,向智慧城市业务布局
公司紧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两大技术路径,主要产品包括代表智能化技术路径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代表网联化技术路径的智能增强驾驶系统、人机交互终端、车载联网终端。全资子公司成生科技主要产品为智慧城市政务管理平台。智能增强驾驶系统业务,解决网联化问题,收入占比58%;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提高车辆智能化,降低交通事故,占比15%,在逐步取代智能增长驾驶系统业务,100%+增长。智慧城市业务占比8%,目前已有多个智慧城市平台项目落地于上海、浙江等地区。
核心看点二:智能增强驾驶系统业务客户资源优势明显
智能增强驾驶系统客户为下游车厂,公司的主要客户多为陕汽、北汽福田、北奔和安徽华菱等大型整车厂,客户体量大,对零部件的质量、性能以及供货稳定性有着较高要求,均建立了严格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制度,供应商需要经过客户的采购、质量、测试、研发等多个部门的审核,才能最终被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及公司的主要产品均通过了主要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认证环节,顺利实现销售。
核心看点三: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市占率第一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业务,满足渣土车城市管理部门、运营商对车队的管理要求,客户为各城市的渣土车、水泥搅拌车的运营商车队、4S 店或运输公司。鸿泉物联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在全国 27 个城市项目中占 23 个,市占率全国第一。
风险提示:主要大客户订单波动风险;商用车联网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导致业务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
6.11乐心医疗:可穿戴+云服务的健康IoT龙头,外延并购TWS业务
核心看点一:健康IoT领域产品线最全,获得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的产品线包括智能手环手表、血压计、血糖仪、体脂秤、睡眠监测仪、心贴等多个品类,可以满足多个行业、不同领域细分人群的产品组合需求。公司全系列产品具备中国 CFDA 认证、美国 FDA 注册认证、欧盟CE 认证、韩国 GMP 认证、日本《指定外国制造事业者指定书》等医疗认证资质,安全性和精密度达到国家二级医疗仪器的标准。智能IoT与医疗健康的联系日益紧密,公司生产资质获得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的价值将会愈加明显。
核心看点二:可穿戴+云服务平台,多维生理指标大数据价值高
可穿戴产品族群为终端用户和第三方健康医疗机构提供海量、连续、多维的身体体征数据,这些多维体征数据通过公司的智能大数据平台进行关联挖掘、建立了更深层次的用户健康价值体系,联合第三方健康医疗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和专业的服务。截至2019年末,乐心云平台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30万。
核心看点三:外延收购声源科技,切入TWS耳机蓝海市场
2019年苹果推出AirPods 2彻底引爆TWS耳机市场,同时安卓系统代表企业的华为、小米、三星等加大TWS耳机的资本投入。在行业爆发之初,乐心医疗就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于2019年6月收购声源科技41.06%的股权,切入TWS蓝海市场。声源科技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旗下拥有降噪耳机品牌聆耳(Linner)。声源科技在TWS耳机的技术优势,与乐心医疗在医疗可穿戴市场的客户资源,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风险提示:健康IoT市场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TWS耳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七、风险提示
技术成熟缓慢:物联网的发展需要通信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多种技术共同推动,若5G规模商用不及预期,将影响价值量高的应用落地。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应用缓慢,则物联网的价值量高的数据分析服务难以启动,阻碍行业的价值提升。
政策落地进度低于预期:物联网To G和 To B端业务对政策依赖度高,政策落地推进节奏低于预期,行业注入资金不及时,打消物联网创业者积极性,难以培育出突破性的物联网应用。
需求侧对物联网接受度低:物联网应用尚处于启动阶段,对大众而言,物联网应用的成本较高,收益不明显,接受度存在逐步提升的过程。物联网的应用还涉及到数据安全等问题,介于数据的保密问题难以短时间内将应用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