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消息网
新股数据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要闻 >

李奇霖:基建投资,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1-08-06 18:20:37 来源:格隆汇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李奇霖

2021年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实现7.8%,但呈现逐月走弱态势。其中,5月单月同增滑落至-3.6%,6月单月同增-0.3%。进入下半年,考虑到去年的高基数影响,7-8月基建投资持续负增长或成为可能。如果考虑到PPI通胀率较高,则基建投资更弱。

上半年基建投资低迷受哪些因素影响?这种走低态势是否将会持续?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来看,重振基建投资的必要性有多大?展望下半年及2022年,基建投资应当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围绕以上问题,李奇霖近日接受访谈,就基建投资形势及财政政策空间等话题分享见解。

在李奇霖看来,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偏低,财政支出节奏偏慢是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一是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滞后;二是财政支出偏向民生领域;三是政府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监管趋严。

但他强调,2021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和房地产或将面临下行压力,重振基建投资的必要性较大。目前来看,基建支出也确实存在着发力空间。

“根据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基建支出计划金额较上年实际增长1.8%,而今年上半年基建类支出明显偏低。另外,上半年的地方专项债才发行了35%左右,此数值明显低于2019、2020年同期水平,下半年各地仍有近3万亿新增政府债待发行,财政支持空间相对较大。且三季度为项目建设传统旺季,项目融资需求相对旺盛。”李奇霖指出。

除了受到财政支出的影响,基建投资的扩大还面临两重难题。李奇霖表示,一是基建投资存在市场监管的问题,后续还需加大对专项债项目资金的绩效考核力度等;二是基建投资缺乏优质项目。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出现了部分饱和的状态,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逐渐减弱。因此再次扩大基建投资时,需要筛选具有更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

“展望未来,新基建仍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新基建,和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新基建。近来六部委联合发文推动的‘教育新基建’,是通信领域新基建可以着重关注的方向。”李奇霖表示。

以下为访谈全文:

1. 如何看待基建投资在后疫情时代的作用?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来看,重振基建投资的必要性有多大?

李奇霖:后疫情时代,在出口的拉动下,国内经济恢复态势良好,基建并未发力。但预计下半年出口和房地产都将面临下行的压力。

出口方面,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产能正在逐步复苏,对我国出口的需求下降。同时下半年基数效应的影响放大,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自5月开始回落至荣枯线下方,将进一步减缓出口的同比增速。

房地产方面,由于基数、新开工面积减少等原因,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速将继续下滑。

因此,下半年重振基建投资的必要性比较大。

2. 如何评价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长情况?数据逐月走弱受哪些因素影响?这种走低态势是否将会持续?

李奇霖: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偏低,这是因为上半年专项债发行并未如同此前两年提前下达。专项债发行进度滞后,叠加财政支出偏向民生领域以及政府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监管趋严,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偏慢,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度仅为31.8%。

2021年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5216亿元,累计同比下降6.9%,两年平均增速-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460亿元,累计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速-0.1%。在中央压减非刚性支出政策的背景下,全国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领域支出保持正增长,用于基建领域的占比下行。

走低态势应该不会持续下去,后续基建支出仍存在发力空间。根据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基建支出计划金额较上年实际增长1.8%,而今年上半年基建类支出明显偏低。另外,上半年的地方专项债才发行了35%左右,此数值明显低于2019、2020年同期水平,下半年各地仍有近3万亿新增政府债待发行,财政支持空间相对较大,且三季度为项目建设传统旺季,项目融资需求相对旺盛。另外因为房地产和出口有走弱的趋势,基建投资增速还是有望走高的。

3. 在地方债务率较高且严查地方隐性债的大背景下,基建投资短期内是否必然陷入迟滞?如何平衡基建投资与地方财政压力?

李奇霖:今年以来,政府对地方隐形债务的监管力度较强。比如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公司债审核最新规定,明确了公司债发行的重点审核事项。另外,《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导意见》也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在严控地方隐性债务的背景下,城投发债门槛提高,一定程度上是会导致基建投资受到影响。

在平衡基建投资和地方财政压力方面,疫情冲击过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稳步复苏区间,财政政策转向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可以把握好目前国内经济态势良好、发力基建需求低的机会,加大排查隐性债务的力度,更加关注债务发行、使用、配置的审慎性,在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跟随财政部“开好前门、严堵后门”的思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4. “债务驱动增长”逻辑逐渐不再灵验,地方基建的投资模式是否也将随之改变?未来如何提高基建投资的投资效率与可持续性?

李奇霖:在深化预算改革与查处政府隐性债务的背景下,地方基建的投资模式有较大可能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对地方基建项目的投资模式主要为“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自监管部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后,投资模式便过渡到以创新性的股权投资基金模式参与到地方基建项目投资中。

对于未来基建投资领域的具体机会,一是可作为出资人或管理人积极参与投资国家级基础设施领域基金,可获得更好的投资安全性;二是积极参与收益稳定且可靠的地方PPP项目融资;三是适度参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和改制。

5. 扩大基建投资是否还面临其他障碍?如何解决?

李奇霖:一是基建投资存在市场监管的问题。基建具有价值链条、决策链条长、项目周期长、项目多的特点,导致其市场监管难度大。具体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监管资源不足、市场机制发挥不够等方面。后续可以加大对专项债项目资金的绩效考核力度等。

二是基建投资缺乏优质项目。历史上我国数次在面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时采取了扩大基建的措施,导致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出现了部分饱和的状态,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逐渐减弱。因此再次扩大基建投资时,需要筛选具有更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比如未来的投资可以发力新基建,在这一具有广阔市场的领域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6. 展望下半年及2022年,基建投资应当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基建投资在不同部门、产业的发展是否将会有所分化?

李奇霖:展望未来,新基建仍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新基建,和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新基建。

基建投资在不同部门、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所分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为未来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投资结构将不断优化,投资空间持续拓展,主要建设领域包括“两新一重”重大工程、城镇化建设、区域一体化、生态园林建设等。而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补短板趋势仍将持续,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均将有较大发力空间。

另外,近来六部委联合发文推动“教育新基建”,涉及到的教育专网及校园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智慧教学设施及视频交互系统、校园物联网等,都是通信领域新基建可以着重关注的方向。

7. 基建投资应当重点关注哪些地区?随着我国发展建设的分区域推进,未来我国的基建投资会否向部分地区集中?

李奇霖:由于不同省市之间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基建投入也有所不同。随着我国基建发展的分区域推进,基建投资受到人口迁移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入区有更多的新增基建需求,财政收入税基也更大;而人口流出区老龄化趋势往往更严重,基建需求和财政支撑都相对较弱。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广东、浙江和新疆的人口比例上升幅度排名前三。而东三省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排名前三。

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后,适配新增人口的基建投资势必减少。同时人口老龄化会加剧财政压力,养老金缺口和医疗健康的财政支出会加大。我国各地老龄化差距大。辽宁、重庆和四川老龄化率排名全国前三,达到16%以上,而西藏老龄化率最低为5.67%,广东省也较低为8.58%。

基建投资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人口流入地区和老龄化比较低的地区。

热点推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