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北京时间5月2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谋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动作。
一位机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目前教育圈内普遍猜测,“双减”政策最晚将在7月发布。
“双减”意见的审议通过,也意味着规范培训机构的具体细则即将释出。受上述消息的影响, 美国时间5月21日,美股在线教育板块集体下挫,截至当日收盘,好未来跌幅超10%、新东方跌幅超5%、高途跌幅超10%。
进入2021年,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政策不断趋严,多家教育公司市值纷纷缩水。以好未来为例,市值较5月14日314.3亿美元缩水至5月21日276.8亿美元。
针对市场端表现,上述机构负责人表示,“二级市场市值缩水的同时,一级市场日子也并不好过。不少投资人出于政策落地的负面影响,近期已纷纷退出教育板块。”而另一边,谋求上市的教育企业的企业内部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从近期公司财务处反馈,能够明显感觉到审核细节的难度在加大。”
在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各地对教育培训机构规划管理政策也在陆续出台。5月21日晚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及存管提出明确要求。
《办法》在规范培训机构收费和时间上提出,“机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周期收费和按课时收费同时进行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不得变相超过3个月。规范提前收费时间。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按课时收费的,不得早于本门科目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
针对机构比较重视的预收费管理,《办法》也提出,机构预收学员培训费的须采用银行存管模式开展资金监管,机构应将必要的交易信息提供至存管银行。存管资金拨付须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机构授课完成并经学员确认同意,存管银行应于5日内完成资金拨付;机构授课完成且履行告知义务后,学员超过15日未确认的,存管银行视为确认同意,履行资金拨付。”
当晚,北京市教委在解读上述政策时指出,“近些年,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普遍采取预收费模式,该收费模式虽然在保证机构资金流动便利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风险隐患,比如:机构将预收学费当作金融杠杆,盲目扩大规模,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保证履约。机构诱导学员违规使用“培训贷”支付培训费引发纠纷争议等等。因此,加强预收费的制度性防范很有必要。”
此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曾在一次教育峰会上发言时称,随着“双减”相关政策文件逐步出台,K12培训相关教育机构、培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重大影响,生存成长空间会被压缩,集中于K12的大量投资将不得不转向互联网教育其他赛道,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重组。
指明灯智库创始人吕森林对经济观察网表示,遭遇了2020年疫情后的教培机构,特别是线下机构普遍资金流紧张,2021年监管趋严后,不少无法恢复线下开课的机构现金流更是遭遇巨大挑战。因此,各地出台和落实具体政策时应适当设置缓冲期,过于刚性政策有可能会造成不少机构的集中关闭,最终导致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失。